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時隔33年回望: 這所大學對中國藝術史意味著什么?
本次展覽共8個單元,是否可以談談梳理這200多件作品過程中您的感受?
龐茂琨:我們在梳理的時候歸納出了這8個類型,實際也都代表了各自的特色。比如“傳統(tǒng)再造”是對傳統(tǒng)的理解,還有強調圖像、關注現實、藝術實驗等,這些都是近年來通過作品比較明顯的概括出來的幾部分。
這200多位藝術家的300多件作品也不全都來自老師,還包括了一些外聘的老師、優(yōu)秀學生、畢業(yè)生,以及我們駐留計劃當中一些藝術家。由于當時時間比較緊張,只希望可以展現出川美的常態(tài)。但是結果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本次展覽中很多優(yōu)秀藝術家的作品是中國美術館的館藏,將他們的作品重新展覽,對四川美院有怎樣的意義?
龐茂琨:有十幾張作品是由中國美術館收藏,改革開放初期的鄉(xiāng)土繪畫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從我們學校的整個學統(tǒng)意義上來說,那是一個對中國藝術產生很大影響的時代。能用那個時代與今天的成果作對比,使用歷史維度的觀點來看待川美的發(fā)展,喚起了大家對整個川美文化脈絡的感受,可以說是“圓滿了”。
在觀賞整個展覽時,最大的印象就是從回望歷史的經典之作過渡到80年代、再到近年的裝置、新媒體作品,各個展廳的布置是如何考量的?
龐茂琨:這確實是一個跨度比較大的展覽,包括了很早的一些在1977、1978級以前中國重量級老前輩的版畫、雕塑作品,以及中國畫、油畫??梢钥闯龃烙凶约旱臍v史厚度,我們可以看到作品發(fā)展脈絡的“根”在哪里,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那一批經典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理解了“根”,就會對如今藝術發(fā)展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近年裝置、影像這些實驗性的作品,都跟這些文脈很有關系。雖然藝術家使用的是新媒介,但都與社會生活和時代發(fā)展有很重要的聯(lián)系,可以看到現場很多裝置作品都跟現實生活在發(fā)生關聯(lián)。總體來講布展脈絡很清晰——關注現實、強調對新時代的探索,在形式語言上也與中國整個的氣息、氣質,以及民族的精神相聯(lián)系。
本次展覽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青年藝術家作品,是以什么標準去選擇青年藝術家呈現川美的現在與未來?
龐茂琨:很多年輕人的作品也確實呈現了近年川美發(fā)展的成果。不論畫種:油畫、版畫、國畫,包括新媒體的學生們,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時代問題的敏銳觀察和思考,以及對藝術語言的準確把握。在選擇上,我們也是以這個標準衡量的,還有會考量平時表現和在各種展覽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個人。
在“實驗之維”單元,可以看到近年來四川美院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實驗,在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您認為學院是否要拓展更多形式的藝術教育?
龐茂琨:與社會發(fā)生關聯(lián),包括我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以及與我們時代的矛盾和困惑都有關系。在實驗之維單元當中,我們確實也看到了很多跟新的媒介,新媒體有關的作品。但是,對于川美來說我們的新媒體系還年輕,只發(fā)展了四五年,產生的成果還是有限的。當然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重點發(fā)展的。我們希望把科技與藝術進行新的結合,特別是在新科技的情況下,藝術如何與科技產生互動和關聯(lián)這一點上,在下一步川美的學科和課程設置上進行改變和改革。
又是一年的畢業(yè)季,是否可以談談您對川美畢業(yè)生的期許?
龐茂琨:最近正在進行我們的畢業(yè)展,我們學校每年的畢業(yè)人數還是比較多的。今年我們就有一千八百多人畢業(yè)走向社會。我希望這些川美的學子們能夠繼續(xù)保持這樣一個文化建設者的使命擔當。還是要不斷地努力去創(chuàng)作更多不愧于時代的作品。我們川美一貫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意識,希望他們永遠不會放棄對藝術的實踐和思考。用藝術創(chuàng)造去感染周邊的人,并使這個社會更加的美好。
編輯:楊嵐
關鍵詞:作品 藝術 中國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