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追尋紅山玉文化五千年
紅山文化晚期形成以玉為載體的禮制形態(tài)
紅山文化玉器絕大多數(shù)出自積石冢石棺墓內,而積石冢代表一種特殊形式的埋葬制度,在興隆洼文化時期已經出現(xiàn),規(guī)模偏小,分布零散;至紅山文化時期發(fā)展成熟。冢地多選擇在山梁或土丘的頂部,外觀呈方形、圓形或方圓結合。通常情況下,積石的下面埋有墓葬。
積石冢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有單冢與多冢之分,也有積石冢與祭壇并列分布,應為大型埋葬和祭祀中心。牛河梁遺址第三、五、十六地點均為單冢,第二地點分布有四冢二壇,結構復雜,規(guī)模最大。分布在積石冢內石棺墓的規(guī)模也有大、小型之分,大型石棺墓多位于積石冢內中心部位,壙穴和石棺的規(guī)模較大且深;小型石棺墓主要分布在積石冢內邊緣部位,壙穴和石棺規(guī)模較小且淺。
紅山文化玉鳳(牛河梁遺址出土)
從隨葬玉器的數(shù)量看,大型石棺墓內隨葬的玉器明顯多于小型石棺墓。牛河梁遺址第二、三、五、十六地點共清理上層積石冢階段的石棺墓66座,出土隨葬玉器的有37座,出土玉器總數(shù)為145件。大型石棺墓內隨葬玉器的數(shù)量為7~20件,小型石棺墓內隨葬玉器的數(shù)量為1~5件,此外,還有29座小型石棺墓內未隨葬玉器。因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身份不同,不僅墓葬的規(guī)模、形制及分布位置有明顯的差異,而且在隨葬玉器的數(shù)量、種類及組合關系方面均有相應的變化。勾云形玉器和斜口筒形玉器形成較穩(wěn)定的組合關系,在大型石棺墓內隨葬;小型石棺墓內未見兩種器類共出的現(xiàn)象。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完整,壙穴和石棺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分布在長方形冢體的正中心,隨葬玉人、玉鳳系首次發(fā)現(xiàn),與斜口筒形玉器形成最高級別的玉器組合關系,成為紅山文化晚期獨尊一人式的王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由此可見,紅山文化晚期,玉器已非一般性隨葬品,也非個別性禮器,而是已經形成了一套能夠標志墓主人級別高低的用玉制度,構成了以玉為載體的禮制形態(tài),充分反映出玉器在紅山文化先民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
禮器和禮制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禮器是相對于實用器而言的,禮制則是以禮器使用數(shù)量、種類的多寡及組合關系的變化體現(xiàn)社會等級高低的一套制度,禮器的出現(xiàn)早于禮制。
從遼西地區(qū)史前玉器發(fā)展的進程看,興隆洼文化的某些器類可能已經具有了禮器的功能,但未形成禮制;至紅山文化晚期,以牛河梁上層積石冢內石棺墓出土成組玉器為代表,玉禮制系統(tǒng)真正形成,這是目前能夠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禮制形態(tài),也是牛河梁遺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核心價值所在。
紅山文化玉禮制系統(tǒng)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玉禮制系統(tǒng)具有唯一性。從隨葬品的出土狀況看,在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內的石棺墓中,以玉禮器為主,也隨葬少量的陶、石質禮器,但唯有玉禮器的使用能夠反映墓主人生前級別高低的變化,并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制度,陶禮器和石禮器的使用均未形成禮制。二是玉禮器的使用功能具有多重性?,F(xiàn)有的研究結果表明,紅山文化玉器不僅僅是專供隨葬用的禮器,同時也是墓主人生前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主要工具。在各種宗教祭祀典禮中,玉器被賦予了神秘的屬性,成為溝通天地、祖靈和神靈的媒介。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龍應為三種最典型的通天工具。玉人、玉鳳、玉龜、玉鸮等也應具有獨特的溝通祖靈和神靈的功能。三是玉禮器的使用者具有特殊性。這里需要強調指出,紅山文化積石冢代表一種特殊的埋葬制度,其功能不僅僅是埋葬死者的塋地,同時也是生者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
玉禮器的使用者并非普通社會成員,應是生前主持各種祭祀活動的祭司,也是當時社會統(tǒng)治階層的代表人物,死后成為被祭祀的對象。
玉禮制所體現(xiàn)出的應是祭司之間、社會統(tǒng)治人物之間不同級別的差異。已故著名考古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認為:“(商代)是凡國家王室大事,包括生老病死,事事要聽祖先的指示。這從一方面來說,表現(xiàn)了‘鬼神之明智于圣人’??墒菑牧硗庖环矫鎭碚f,占有通達祖神意旨手段的,便有統(tǒng)治的資格。統(tǒng)治階級也可以叫做通天階級,包括有通天本事的巫覡與擁有巫覡亦即擁有通天手段的王帝。事實上,王本身即常是巫?!迸:恿悍e石冢中心大墓內隨葬各類玉器,墓主人應兼具“巫者”和“王者”的身份。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內部產生分化,等級制度確立,這是玉禮制系統(tǒng)形成的先決條件,也應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編輯:楊嵐
關鍵詞:追尋紅山玉文化五千年 紅山玉文化五千年 追尋紅山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