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手機換分數(sh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課堂營銷”對吸引學生有一定作用,但老師最重要的還是把課上好,增加課堂的“含金量”,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
第一排桌子上擺滿各種品牌、各種型號的手機,到了期末,它們就能成為成績單上貨真價實的分數(shù)。手機怎么變成了分數(shù)?這是嘉庚學院營銷學老師黃輝正在親身實踐一場對課程的營銷——收手機,讓同學們的注意力重回課堂。他鼓勵同學們在上課前上交手機,下課之后再領(lǐng)取。上交手機沒有強制性,但黃輝劃出平時成績中的10分作為獎勵——每次課只要交手機,就能加1分。(《廈門日報》9月12日)
黃輝的舉措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不得不承認,此種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們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老師和學生的課堂互動也更多了。這似乎成了一個值得高校教師們在課堂上進行推廣的“法寶”。老師采用一些方式進行課堂營銷,避免了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互動少、學生上課“走過場”的情況,這看起來頗有積極意義。
但在我看來,如此營銷辦法,要落實下來,也面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必須在乎老師用于營銷的產(chǎn)品——分數(shù)。如果有的學生視“課程成績”為“糞土”,沒有提高課程成績的欲望,那么此種營銷方式也會失效,發(fā)揮不了作用。另外,大學生上交手機,如果心依然沒有留在課堂,那么交與不交也就沒有分別。
其次,從授課效果來說,分數(shù)的背后是“知識和技能”,是老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的價值。老師上課越精彩,手機對學生的誘惑力越小,學生越不容易分心。所以,從根源上講,“課堂營銷”對吸引學生有一定作用,但老師最重要的還是把課上好,增加課堂的“含金量”,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
另外,讓學生上交手機,記錄上交手機的學生,哪怕交給班委去做,但勢必每次課都要浪費幾分鐘時間。假如以每次課浪費5分鐘、一門課上18周、每個學期上8門課計算,那么一個學期浪費的時間是12小時。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浪費。
其實,師生們都清楚,課堂營銷是教學的手段而非目的,相比之下,老師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授課質(zhì)量上,不斷提高課堂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手機換分數(shù) 課堂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