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曾棗莊:人生也當有“序”有“跋”
因去年出版的《宋代序跋全編》獲獎,朋友們向我道賀。但聊得最多的,不是這部書本身,而是我不經(jīng)意說到的:人生也當有“序”有“跋”。
曾棗莊
漢語文字的魅力之一,是其含義和詞性的多性樣。如“序”“跋”二字,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有時還作形容詞,其豐富的詞意和用法不是一篇小文能概括的。我說人生也當有“序”有“跋”,乃從作為文體名的“序”“跋”引申而來,以為不僅著書、編書需要前序后跋的說明交代和闡釋總結(jié),做人做事更需要審前度后、反思總結(jié),如“序”“跋”一樣瞻前顧后,才能知本正源、進步提高,不斷修正錯誤。
無“序”不成為人生,無“跋”會枉過一世。
人生之“序”,在乎追根尋源。往大說,是對大自然的敬畏;次而言之,是對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的順孝;再次而言之,我們的任何成績都是在前人和同仁的努力之上產(chǎn)生的。只有尋根知源,才不會忘乎所以,才會謙遜得體,才能更上一層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錯、不改錯。這就很需要在長途跋涉、艱苦努力之后,以“跋”的大氣和理性反思總結(jié),不至于在錯誤的路上走得太遠。故我以為,人生之“序”,是一種良知、一種感激、一種浪漫;人生之“跋”,則是一種理性、一種大度、一種謙遜。
當下,寫一本書、編一套資料不是只有象牙塔中的人才能做的。幾乎可以說,只要愿意,誰都行。但你為什么要寫這本書,編這套資料?。咳绻皇菫榱烁接癸L雅,如果只是為了評個職稱,如果只是為了顯示自己多有文化,我覺得還是把有限的精力用來干點別的更好。
怎樣才能確認我們著書編書是有益的工作呢?首先,應(yīng)通過序、跋對你的知識來源進行梳理,確認你的選題不重復(fù)、拾人牙慧,告知讀者你能為他們提供多少新東西。其次,當然是讀者和巿場的檢驗了。一定要相信,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書籍,不過是一堆曇花一現(xiàn)的廢紙,很快會被讀者和巿場淘汰。故我以為,書籍之“序”,應(yīng)當是知識的歷史,應(yīng)當是歷史的知識,應(yīng)當是繼往開來的必由之路;書籍之“跋”,應(yīng)當是真誠的自我批評,應(yīng)當是承上啟下的風向標,應(yīng)當是對前人誠摯的謝意。
“序”意味著開始,“跋”往往暗示結(jié)束,這就有個善始善終的問題了。爛尾樓很煞風景吧。破裂的婚姻令人唏噓吧。承諾的事情沒有結(jié)果,會有被蒙騙的感覺吧。做人做事都有個善始善終的問題,善始就是要做對社會、對行業(yè)、對家人有益的事,善終則是要把有益的事做好、做完,而不是作秀玩噱頭。
序、跋還有為人作序、為人作跋的意思。古代文人無論寫一首詩、一篇文、一部書,往往好請自己敬重的人或名人作序題跋,多望人美言。這就產(chǎn)生一個矛盾:不是每首詩、每篇文、每部書都好。說假話自己過不去,說真話別人過不去。所以聰明的人如蘇東坡,就常常婉拒他人作序題跋的請求,化解了這種尷尬。宋人姚勉甚至認為不必為他人作序,但世間之序題跋,仍多有美言過度之弊。到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就是好請領(lǐng)導作序,而常常被內(nèi)行人看出笑話來。
“序”“跋”雖小,學問還大。
(作者系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曾棗莊 序 跋 人生 漢語文字 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