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我們怎樣做父母,這個話題依然沉重
6月10日下午5點,剛參加完高考的四川渠縣高三畢業(yè)生小斯(化名)突然失蹤,6月13日,他的尸體漂浮在渠江江面上被人發(fā)現(xiàn)。自殺前小斯在QQ上留言表明,家庭缺乏溫暖,特別是父親的粗暴,讓他感到絕望。
做個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是容易的,只要生理上沒有什么障礙就行。但是,做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父母,就不容易了,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就更難了。但是,有的人以為,自己有了孩子,就天然地獲得了教訓孩子的資格,好像教孩子是一件不需要學習的事情。一些家長自己不學習、不自省,很隨意、很任性地對待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給孩子的內心世界帶來黑暗,掐滅了孩子對生活的希望,最終導致悲慘的結局,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不是只有吃飽穿暖就夠了,人有自尊的需要,情感的需要。特別是未成年人,他還沒有能力建立自己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家庭、父母是他唯一的精神庇護和情感源泉。當他長期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最基本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庇護時,他的世界就坍塌了,他與世界的聯(lián)系就會斷裂。很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得自己的行為會在孩子身上產生什么影響。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個鍋里吃飯,在一所房子里睡覺,但是,他們和孩子活在兩個世界里,很少交集、交融。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不知道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說到這里,不知道應該更同情小斯,還是應該更同情他的父母。如果他們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有充分的愛和溫暖,他們還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嗎?對許多父母來說,似乎有了孩子,就等于有了打罵孩子的權力。
小斯父親抱怨孩子給自己添累贅的情緒,只有在一種前提下會產生:生育不是父母自覺的、深思熟慮之后的負責任的行為。許多父母有這個習慣:經常向孩子訴說養(yǎng)育的辛苦,讓孩子覺得自己欠了父母的。當孩子對自己的出生充滿了負罪感時,而出生又不是可以由他自由選擇的,這種被強加的負罪感就變得無法逃脫,這時,他對幸福就無感了!
小斯的臨終告白,值得已經做了父母和準備做父母的人們認真讀一讀,如果同時再讀一讀魯迅的《我們怎樣做父母》一文,就更好了。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四川 高考 考生 自殺 父母粗暴 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