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知識講堂>紫砂陶藝紫砂陶藝
臺北故宮博物院都有哪些陶瓷“硬貨”
臺北故宮博物院(NationalPalaceMuseum)館藏文物達(dá)69.6萬件文物,所藏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xiàn)、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珍寶。其中瓷器就有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和明清瓷器。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博物館之一。這就一起看看臺北故宮博物院瓷器中都有哪些“硬貨”吧!
白陶鬶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2500年)
高29.5厘米高21.6厘米最寬16.9厘米
白陶是用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
黑陶高足杯
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2000年)
高24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6厘米
龍山文化時發(fā)展了輪制拉胚技術(shù),可制作出很薄的、甚至還可鏤雕圖案的陶器。在窯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閉空氣入口等方法,讓窯中產(chǎn)生滲碳作用而燒制出黑陶。
黑陶繭式壺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高32厘米腹圍98.8厘米
黑陶,器身作蠶繭形,器外飾以多組平行線紋,行間刻有清乾隆皇帝所賦之詩文90字。器作貯酒用。
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高10.4厘米口徑16.2厘米足徑8.0厘米深7.6厘米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慣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lán),有細(xì)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nèi)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diǎn)極細(xì),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汝窯青瓷無痕水仙盆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高6.9厘米
橫23厘米 縱16.4厘米 口徑23厘米 足徑19.3X12.9厘米 重670克
橢圓形盆,深壁,平底凸出窄邊棱,四云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棱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xì)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純潔無紋片,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的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定窯白瓷嬰兒枕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高18.8厘米底徑31X13.2厘米
此件嬰兒枕應(yīng)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潑可愛,健康兒穿著衫褲及套上有花紋的錦緞長背心(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則素?zé)o花紋)。此枕以前、后模壓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臉部五官及衣著線條,使其表情更生動明確。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圓洞,這是為避免燒造時因密閉的器內(nèi),空氣漲熱而爆裂。釉牙白略帶灰。定窯在燒造時因以煤炭為燃料,窯內(nèi)為氧化焰氣氛而使釉色泛黃略帶灰。在器底有幾處流釉現(xiàn)象,此即文人們所形容的“淚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春之御題詩款。
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高25.5厘米口徑9.4厘米足徑9.6厘米
盤口,直徑、直腹形成二階式的瓶身,在直徑的雙側(cè)加上雙鳳或雙龍耳,這種造形在宋朝始有。頭與腹成二階段平直線,呈現(xiàn)的是最為平實(shí)無奇的線條,但也是最扎實(shí)穩(wěn)定的組合。在頸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體而華麗的雙鳳耳,以盤口作為視線的重點(diǎn),盤口外緣略凸銳,盤面積釉厚,呈現(xiàn)出靈巧而豐潤的盤口面,使它顯出無比穩(wěn)重與尊貴的格調(diào)。這種造型有各種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陸續(xù)地?zé)熘?,唯以宋朝在造型與釉色最為精美。
官窯青瓷葵花式洗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高9.3厘米徑16X16.9厘米重1069克
本件妝奩盒,一向稱為“洗”,全器六瓣葵花式,自壁至頂面皆曲突有致,頂面依瓣棱浮雕出凹弧壁深斜入中心的小圓底,有如一朵伸展的花朵。粉青的厚釉,色澤溫潤勻凈,積釉處色碧,釉薄處略呈粉褐色;開片稀疏而長,色淺淡。壁墻落地為足圈,足緣呈暗褐色。
鈞窯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元(公元1279年-1368年)
高13.4厘米 面最長30.8厘米 面最寬19.7厘米 底最長28厘米 底最寬19厘米
枕形作如意狀。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從詩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詩作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兩側(cè)周壁各有一葫蘆形開孔,器內(nèi)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藍(lán)色濃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處積垂厚釉。枕面周邊釉薄處出現(xiàn)一周褐色邊,器面開大紋片,天藍(lán)底釉上并且浮現(xiàn)由銅紅元素所構(gòu)成的紫紅色彩斑,圖案自然成趣,不禁令人對釉彩的變化感到驚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顯,露胎處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傳世,乾隆皇帝賞鑒此枕時也以為“是枕猶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對傳世所見如意形枕,發(fā)現(xiàn)天藍(lán)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線條較宋代作品更為簡潔、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讓如意形枕縱向加長、橫向縮短,似有往正方形發(fā)展的趨勢。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別于宋代的作法。
哥窯青瓷高足碗
元(公元1279年-1368年)
高10.4厘米 口徑13厘米 足徑4.1厘米
高圈足碗,碗體寬廣,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寬。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層泛灰白,釉面滿布清晰的開片;黑色線紋間淺褐細(xì)線,具傳世哥窯所謂金絲鐵線的釉色特征??诰売员〕树龊稚?。高足里釉色稍青,制作的輪痕明顯。足緣平削無釉,剝落處露灰黑胎。哥窯是一種淡色青瓷,開片多而細(xì)碎,有碎器之稱,一般認(rèn)為是仿官窯系列的作品,也可能出自龍泉窯。不過直到元末才有文獻(xiàn)紀(jì)錄這個窯名,可能是其盛行期。
青花人物紋扁壺
明永樂(公元1403年-1424年)
高29.7厘米 口徑3.6厘米 足長12.0厘米 足寬8.0厘米
小圓口,細(xì)直頸,溜肩,扁圓腹,橢圓足,平底微凹,頸附雙如意弓形耳。頸畫蕉葉紋一周,上下加飾青線七道,肩及底邊各畫仰覆蓮瓣紋一周,腹部主紋則繪山水園景,一面三人,一面二人,各持樂器,歌舞其間;樂人面貌、服飾皆異族相。青花濃重,多處帶褐綠及鐵褐疵斑,斑處微下陷。白釉泛青,耳邊聚釉處則顯湖綠色。胎骨勻輕,質(zhì)堅(jiān)細(xì)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扁壺又稱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東,但裝飾紋卻為中國式樣,山水風(fēng)景畫的繪法為傳統(tǒng)水墨形式,只是人物為外邦異族。明代永樂開始,青花瓷器裝飾擺脫了元代繁復(fù)細(xì)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視覺效果,白地青花更顯其清麗風(fēng)格,世稱明代官窯“永樂人少”,此為永樂官窯中無論釉色、繪畫都極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圖畫。
寶石紅釉僧帽壺
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
通蓋高19.2厘米 口徑長16.1厘米 口徑寬11.2厘米 足徑7.6厘米 深16.6厘米 重880克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尖流,扁把,把兩端刻如意形飾,一端貼于腹間,一端貼于帽沿并有突棱豎起與口沿平立。直頸,碩腹,圈足,附寶珠鈕蓋,蓋面三層呈傘狀,一邊有系孔,一邊凸出與流口密合。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并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筋處,呈現(xiàn)白邊,內(nèi)部及底白釉泛青。胎骨勻細(xì),圈足露胎,細(xì)膩潔白,間帶鐵質(zhì)斑點(diǎn)。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宣德年中制,大和齋里藏。撫摩欽手澤,吟詠?zhàn)R心傷。潤透朱砂釉,盛宜沆瀣漿。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誰常?!薄扒∫椅粗俅河}”鈐印二:“古香太璞”。另僧帽壺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識,可見其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賞愛。宣德寶石紅為世所稱,口、足或轉(zhuǎn)折棱邊常見留一道“燈草邊”白邊,為紅釉普見現(xiàn)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喜愛,清佚名畫“胤禛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與其他青銅器、汝官窯等器陳列一起,其珍貴可想而知。
琺瑯彩青山地把壺
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
高9.2厘米 口徑7.5厘米 足徑7.3厘米
寬圓直口,壺身較低呈短圓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帶平頂寶珠形蓋,紐側(cè)一氣孔。壺腹部兩面開光,各畫不同的藍(lán)料山水圖畫。一面有墨書題“樹接南山近”,下描紅山高一印。另一面題“煙含北諸遙”,下亦有紅料描繪水長一印。隙地及蓋面彩繪四季花卉紋的錦地花紋飾。胎薄透光,質(zhì)地細(xì)膩,山水畫工精美,釉彩富麗脫俗。壺底藍(lán)料書“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體款字,外加雙方框。雍正御用茶壺,喜愛簡約大方造型,此類壺身較短,壺口略大的茶壺為雍正時期仿宜興壺形制而作,單色釉如霽青、茶葉末琺瑯彩瓷茶壺,均為相同造型。
嬌黃錐拱獸面紋鼎周丹泉造款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16.8厘米 口徑13.3厘米
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zhì)透亮,側(cè)視微現(xiàn)五彩光澤。爐身前后兩面劃獸面紋,間飾以金錢紋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為本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識的作品。周丹泉活躍于十六世紀(jì)末至十七世紀(jì)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時匠心獨(dú)具也能疊石造園。據(jù)說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窯鼎爐,引起收藏界的騷動。據(jù)《韻石齋筆談》的記載,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紋,燒造出來的成品竟與原作無纖毫差別。讓藏家唐鶴征嘆服之馀,以四十金作為代價(jià),買下偽作,作為收藏的副本。足見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響的層面。
紅釉尊
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高25.6厘米 口徑7.3厘米 足徑11.1厘米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前往景德鎮(zhèn)御窯廠管理燒造事宜,生產(chǎn)的瓷器中有一種遙仿自宣德的紅釉器,色澤鮮艷,特別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極監(jiān)造之下的產(chǎn)物,所以稱為“郎窯紅”。此瓶形制和觀音手持之凈瓶相似,故又有觀音尊之稱。瓶口不規(guī)則的脫釉,則是郎窯紅作品的典型風(fēng)格。
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
高4厘米 口徑8.3厘米 足徑3.7厘米
此器作侈口,淺弧形壁,淺圈足,器表彩繪兩組子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lǐng)小雞覓食于野地,母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xì)小如斯的畫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又,畫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杯內(nèi)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識之外并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dá)天倫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萬歷皇帝桌上之成化雞杯值錢十萬之說,遂不逕而走。
琺瑯彩瓷青山水碗
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
高6.9厘米 口徑14.9厘米 足徑14.6厘米
相較于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雍正官窯的作品,逐漸往視器面如同畫面的方向發(fā)展,此時彩色底釉漸為白釉所取代,畫琺瑯人彷佛在素白的紙或絹上作畫,無論是由宮廷畫家親自執(zhí)筆畫圖,或者只是提供畫稿讓畫匠來依稿繪制,在追模文人書畫雅趣的訴求下,琺瑯彩瓷的圖繪愈發(fā)精致細(xì)膩,完全以比照院畫水平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畫藍(lán)料山水,畫中山崖石壁上由細(xì)筆描繪出來的線條,為表現(xiàn)陰陽向背所暈染出來濃淡色澤,與凝聚于山頭的苔點(diǎn),以及溪旁的林樹、舟諸、茅屋等無不精細(xì)入微,大有提供觀賞游覽之功能。
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
清乾?。ü?736年-1795年)
高20厘米 最寬8.2厘米 口徑4.2厘米 底徑5.9X2.8厘米
瓶作扁圓形,為凸顯別出新裁的造型,兩只扁圓瓶以前后錯開但腹部相連的形制出現(xiàn)。口作唇邊向內(nèi)斂收,短頸、長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滿飾藍(lán)、紫錦地圖案,錦地之上再彩畫各式纏枝花卉。雙連瓶腹部中心兩面開光,分畫梅花、喜鵲及水仙、鵪鶉,由于兩器相連,故前后兩面的開光,皆因交錯之故而各出現(xiàn)圓形與半圓形的作法,此變化亦與藍(lán)、紫兩色釉彩的交叉出現(xiàn)共同形成有趣的對應(yīng)與變化。器內(nèi)及底皆施湖綠色釉,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雙連瓶的形制,已見于乾隆之前的官窯和民窯。
黃釉粉彩八卦如意轉(zhuǎn)心套瓶
清乾?。ü?736年-1795年)
高19.5厘米 口徑6.1厘米 足徑6.8厘米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時匯集套瓶、轉(zhuǎn)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紋飾上,則融合雕鏤與錦地紋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復(fù)雜,外瓶能拆解成頸和身兩個部分,而內(nèi)瓶上部與頸相連,下底則運(yùn)用卡榫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內(nèi)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轉(zhuǎn)動瓶頸即能轉(zhuǎn)動內(nèi)瓶的功能。特別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錯并且實(shí)際切開的如意云紋,其看似分離卻又彼此相連的關(guān)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國泰民安的含義。
紅地描金萬福紋蓋罐
清嘉慶(公元1796年-1820年)
通蓋高16.5厘米 口徑6.7厘米 足徑6.7厘米
這件可能用來裝茶葉的蓋罐,可真是富麗堂皇,紅色的地子上由上到下,都描上滿滿的金彩。蓋身紋飾還象征“萬福連連”。
茶葉末六聯(lián)瓶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高24.2厘米
此品造形奇特,分別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環(huán)繞著中央的主瓶,共同構(gòu)成一件獨(dú)立完整的作品。其實(shí)經(jīng)由透視,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連,肩部以上的細(xì)長頸則只只分開。特別是周邊的五管長度齊平,而中間的主瓶長度稍長,正好強(qiáng)調(diào)它是由六只瓶子所組成的一件作品。瓶頸的外壁各出現(xiàn)一周細(xì)棱,器身無紋,表面罩施茶葉末釉,濃釉積聚處顏色較深,釉薄處呈現(xiàn)黃綠的色澤,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傳世的雍正官窯已經(jīng)出現(xiàn)像雙連瓶、四連罐等由多件瓶子共同組合完成的作品,至乾隆時期,御窯廠再加以發(fā)揮,盡力燒造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時融合技術(shù)與想象為一器的新瓶式。透視六連瓶的構(gòu)造,發(fā)現(xiàn)其組合相當(dāng)別致。即六聯(lián)瓶中間的主瓶瓶身從上而下分別開挖出五個穿孔,每一個穿孔又各與周邊環(huán)繞的五瓶相通。因此,六聯(lián)瓶雖然由六只瓶子所組成,其實(shí)瓶身卻彼此相連、互通。最難得的是周邊的五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于黏貼過程又必須對淮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見乾隆官窯悉心照顧細(xì)節(jié)的特色。
粉紅錦地番蓮?fù)?/span>
清乾?。ü?736年-1795年)
高7.6厘米 口徑15.9厘米 足徑6.9厘米
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淺粉紅色底釉,其上再錐劃蔓草及回紋。粉紅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畫出纏枝番蓮花,近口緣加飾一圈藍(lán)料回紋,碗心彩畫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藍(lán)料書“乾隆年制”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紙,繁花似錦,敷彩淡雅,線條清晰,不失為乾隆官窯的代表作。乾隆官窯善于制作繁密的瓷繪,如「粉彩花卉瓶」已極致地表現(xiàn)出琳瑯滿目的花朵。相較于“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似乎更為考究,淺粉紅底釉遠(yuǎn)看似一層薄的素色底釉,近觀才發(fā)現(xiàn)釉面已先以針狀工具逐次剔除底釉,營造出錦地紋。再于織錦的底紋上彩畫各種花卉,表現(xiàn)出錦上添花的多層次裝飾風(fēng)格。依據(jù)造辦處檔案的記載,御窯廠曾燒造綠地、黃地、白地、紅地、月白地錦上添花的瓷胎琺瑯,此此可見錦上添花紋飾流行于乾隆朝的情形。
綠地魚龍圖花式瓶
清光緒(公元1875年-1908年)
高51.6厘米 口徑28.6X25厘米 寬33.5X26厘米
相信大家看到這件大瓶,一定眼睛為之一亮吧!高又厚的大瓶,卻有個阿娜的八瓣花形身軀,上頭還滿布鮮艷的黃綠色釉,是不是相當(dāng)具有現(xiàn)代感?器身兩側(cè)貼塑獸耳銜環(huán),腹部前后有菱花式開光,框欄里浮雕魚龍圖,五爪龍遨游彩云間,鯉魚從波濤中躍出,帶魚躍龍門、出人頭地的吉祥意義。
粉彩紫地花鳥文蓋盒
清同治(公元1862年-1873年)
高19.5厘米 口徑29.5厘米
清晚期在內(nèi)廷長期掌政的慈喜太后,大家都聽說過她奢華享受或是喜愛翡翠的故事,不過你可能不知道,以“大雅齋”為記的艷麗瓷器,為供其御用所造。這些“大雅齋”款的作品,雖然是承繼了盛清時期琺瑯彩的用色,但是在色彩的配置上,更出新意。例如,在過去紫色通常用來描繪圖案,未見用來作為地色,但此件紫地粉彩花鳥盒,大膽地以紫色為背景,搭配紅花綠葉,色彩鮮明搶眼。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臺北故宮博物院 都有哪些 陶瓷“硬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