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鎏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
我國古代有焚香的習俗,或燃香潔室、或熏衣染被,“歡作沈水香,儂作博山爐”,這是漢晉六朝文人對熏爐和香所作的隱喻吟詠。在焚香器物中,漢代鎏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堪稱最為精湛的博山爐之一。
鎏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1981年出土于陜西興平茂陵東側從葬坑,現(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鎏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于1981年出土于陜西興平茂陵東側從葬坑,現(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其通高58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3.3厘米。其為青銅質(zhì)地,通體鎏金,局部鋈銀。熏爐為博山形,由爐體、爐柄分鑄鉚合而成。
爐體突出鋈銀帶一圈,上浮飾四條鎏金顧龍,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盤口沿有銀寬帶紋一周,其下有十組三角紋,三角紋內(nèi)飾蟠龍紋,蟠龍為鎏金,底色鋈銀。爐蓋透雕多層山巒,云霧繚繞,加之金銀勾勒,宛如一幅秀麗的山巒景色。
柄下座圈足,足高7厘米,上浮雕二蟠龍相糾,龍身滿飾鎏金細紋鱗甲,眼、須、爪、銀竹節(jié)形柄納入龍口。柄分五節(jié),節(jié)上刻出竹葉枝杈,上端鑄有歧出的三蟠龍,龍身鎏金,爪鋈銀,龍首上承爐盤。高桿枝頭結華爐,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整件熏爐被九條龍裝飾,而“九”在我國古代象征最高數(shù)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xiàn)。
青煙裊裊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群山靈動的效果,仿佛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封建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chǎn)生的。宋代呂大防曾在《考古圖》中說道:“博山香爐者,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澗氣蒸香,像海之四環(huán),故名之。”
實際上,“博山爐”最初呈現(xiàn)銅質(zhì)素面,后隨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被“錯金錯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表面,金銀與青銅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典雅,色彩對比、紋飾線條更加鮮明,藝術形象更為生動。
博山爐流行于漢代,此爐口外側刻有的銘文“內(nèi)者未央尚臥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nèi)官造五年十月輸?shù)诔跞?,和底座圈足外側所刻銘文“?nèi)者未央尚臥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shù)诔跛摹保涊d了此爐系宮廷所造,原為西漢皇家未央宮的御用之物,后歸陽信家。
漢武帝時稱“陽信”者,只有其姊陽信長公主。陽信長公主先嫁漢代開國功臣曹參之后曹壽,后嫁抗擊匈奴的一代名將衛(wèi)青。只有皇親貴胄才能享用這樣的皇家奢侈品。學者據(jù)此推測,這是漢武帝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wèi)青的賞賜。
如今這件寶物靜靜地矗立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獨立展柜中,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游人從她身邊經(jīng)過。熏爐不語,是凝固的記憶;游客紛紛,議論著公主和將軍的愛情。文/于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鎏金銀竹節(jié)銅熏爐 焚香 博山爐 漢代 焚香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