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xié)·協(xié)商>調研 調研
“對了口味”才能“提了品位”
“對了口味”才能“提了品位”
本報記者;廉維亮
“農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能急于求成,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去硬‘送’硬‘給’,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走近農民,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產品,有什么樣的文化需求,盼望建設什么樣的文化設施?!?3日舉行的全國政協(xié)專題協(xié)商會上,政協(xié)委員們圍繞如何“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集中建言,暢談從各地調研歸來得出的思考,最集中的認識是必須改變單純“給予”的慣性行政思維,真正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對上農村大眾的“口味”。
“對了口味”才能吃得舒服,利于消化吸收,入腦入心的文化才能夠真正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吃得順口”才能營養(yǎng)均衡,最終才能夠提高農村農民的文化品位。
選準“文化口味”必須結合各地農民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民俗傳統(tǒng)。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謂眾口難調,一味追求一套“菜譜”全覆蓋并不現(xiàn)實。委員們認為,中國的農村幅員遼闊,各地文化習俗千差萬別,必須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提供基本文化服務,東中西部、南方北方、民族地區(qū)都需要根據(jù)實際提供不同“口味”的文化產品,喜聞樂見、樂在其中的特色文化供給,才能真正對上不同地區(qū)群眾的文化胃口。
選準“文化口味”必須在順應文化傳統(tǒng)和體現(xiàn)時代新風上做好結合文章。民歌鄉(xiāng)曲、各族小調要取其精華保留傳承。委員們認為,傳統(tǒng)文化產品要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新的文化事務也要在甄選后豐富提供。改革開放40年放到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只一彈指,卻深刻改變了五千多年來的鄉(xiāng)村結構和文化需求,日子變好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多元。秧歌、高蹺、賽龍舟,群眾千百年來喜愛的文化產品要推陳出新;快閃、綜藝、廣場舞,鄉(xiāng)親們與城市人一樣追夢新時代的新愛好也要守正出新。
選準“文化口味”必須要明確在政府引導與農民主導的問題上擺正關系。精工細作的細菜要有,炊火催香的農家菜也要有。委員們認為,要真正根據(jù)群眾的意愿生產文化產品、建設文化設施。芭蕾舞、歌舞劇送下基層可以開闊農村群眾的文化視野,本鄉(xiāng)本土的地方戲曲同樣能夠把深諳其音韻曲調、典故鄉(xiāng)俗的莊稼人吸引在戲臺旁邊。一味高大上、限于土掉渣都不是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正確導向,偏于建設文化設施,忽視培育文化環(huán)境會讓建設成效事倍功半。
大菜奉上,重在收集食客們的“大眾點評”,天邊事講成惟妙惟肖的故事,身邊事編成朗朗上口的俚曲,書屋建好切莫丟了農家味兒,舞臺搭起要唱得了南腔北調。唯有如此,精神食糧方能“對口味”“有營養(yǎng)”“易吸收”,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方能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文化品位,強健起農村的文化肌骨。
編輯:曾珂
關鍵詞:“對了口味”才能“提了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