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長沙博物館舉辦“海陸絲綢之路與瓷器運銷”講座
南開大學劉毅教授來到長沙博物館分享絲綢之路與瓷器運銷
劉毅教授為南開大學博物館館長,歷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開設課程“中國古代陶瓷器”曾被評為南開大學校級優(yōu)秀課程和示范精品課。
講座中,劉毅教授首先介紹了“絲綢之路”的起始點、路線和基本概念。“絲綢之路”一般是指歐亞大陸上的絲綢貿(mào)易之路,后來也包括了草原絲綢之路、中國西南的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也稱為“陶瓷之路”)等。
長沙博物館舉辦“海陸絲綢之路與瓷器運銷”主題講座
隨后,劉毅教授向觀眾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瓷器運銷。唐宋以來,海上運輸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外銷的主要途徑。中國瓷器大規(guī)模外銷是始于唐代,主要品種有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義窯等。宋元以來東南沿海地區(qū)制瓷業(yè)大量興起,外銷瓷器主要通過海上運往世界。習慣上,把這條經(jīng)中國南海、穿印度洋,沿途到達南洋群島、東南亞、南亞、西亞,直到非洲東海岸的海上交通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陶瓷之路”。
接著,劉毅教授重點講述了陸路絲綢之路的瓷器運銷情況。雖說海上運輸是中國古陶瓷外銷的主要途徑,研究成果斐然,但唐代至明清時期經(jīng)陸路運銷到中國北方、西域乃至中亞、西亞的瓷器同樣數(shù)量可觀。劉毅教授認為這條東起長安(也有人認為應該起自洛陽或更東),經(jīng)河西走廊、穿過天山南北,橫跨中亞和西亞內陸,直到地中海的陸上交通線的瓷器運銷研究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聽眾正在認真聆聽講座
例如,西安南郊陜西師范大學唐墓出土的載物駱駝俑,構思巧妙,生動逼真,比例準確,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年絲綢之路上駱駝隊長途販運的場面。巴基斯坦的布拉明拉巴德遺址在19世紀發(fā)掘出土的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伊朗的達臘布(Darabgird)、比比?卡通(Bibi Khatun)等內陸地方,曾發(fā)現(xiàn)過的中國唐代白瓷、青瓷及綠釉粗陶器,均見證了唐朝國力的強盛和瓷器外銷的繁榮。
宋元時期是中國官民海外貿(mào)易的鼎盛期,瓷器主要通過海路運銷到海外,通過陸路運銷的瓷器在當時也不在少數(shù)。元代,由于首都地理位置的變化,瓷器向西的運銷路線由從長安西行經(jīng)河西走廊到西域乃至今日境外,改為自大都西行,經(jīng)山西、內蒙古再經(jīng)甘青到今日新疆及境外。這條路上有許多中轉站,一些地方行政中心也成為瓷器運銷的集散地,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的元代集寧路故城遺址即是其中之一。
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后,官方或半官方海外貿(mào)易的終止,使得相對比例更高的瓷器通過陸路運往西域和今日中國境外。這條路悠遠而漫長。運載瓷器有諸多不便,瓷器破碎的幾率很大。面對觀眾的好奇,劉毅教授還介紹了“館夫”和運輸者們利用豆類植物種子發(fā)芽加固瓷器包裝和“試摔”的辦法。
現(xiàn)場聽眾向劉毅老師提問
最后,劉毅教授回答了現(xiàn)場聽眾關于“黑石號”沉船與長沙窯外銷、粟特人、西域外貿(mào)點等的問題。共計200余名聽眾參與?,F(xiàn)場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聽眾對講座內容很滿意,很有收獲。
講座后聽眾與劉毅教授進行交流
編輯:楊嵐
關鍵詞:瓷器 絲綢之路 劉毅 中國 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