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手游成癮的“熊孩子”誰管? 建立網游分級管理制度
馬上就要放暑假了,中小學生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孩子們上網、玩游戲的機會也多了起來。最近,有關未成年人玩游戲充值、看直播“打賞”花掉家里積蓄甚至救命錢的報道引發(fā)社會關注。究竟是什么在“誘惑”未成年人大手大腳地花錢?在電子支付手段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如何管住孩子們的“小錢包”?社會各界該如何協(xié)同發(fā)力,幫助孩子們擺脫對網絡游戲的沉迷?請看本版報道。
——編 者
手游“吸費”多,家長維權難——
11歲男孩充值9000余元玩游戲,刪掉消費提示信息
家住湖南省湘潭市的李女士是位單親母親,兒子小趙今年11歲。李女士月工資只有2000元,母子倆生活并不寬裕。今年春節(jié)期間,李女士被一條信用卡賬單信息嚇到了——1.4萬元的支付寶額度只剩下5.7元。她打電話到銀行查詢,又追問兒子,才知道這筆錢全被小趙用作游戲充值了。
小趙說,他通過同學的介紹,玩上了一款“球球大作戰(zhàn)”的游戲。玩這款游戲需要購買裝備,他知道媽媽的手機銀行支付密碼,試著用手機進行微信充值買裝備,后來竟一發(fā)不可收拾,共花掉9000余元。每次手機上接到消費提示,他就把信息偷偷刪掉,生怕媽媽發(fā)現(xiàn)。
在律師的協(xié)助之下,李女士從游戲公司追回了2000多元,但大部分的損失已無法挽回。
李女士母子的遭遇并非個案。據(jù)報道,海南???2歲小學生因打賞游戲主播,花掉環(huán)衛(wèi)工母親4萬元積蓄;湖北武漢10歲男孩玩手游,使父母5.8萬元存款“蒸發(fā)”;湖南寧鄉(xiāng)8歲兒童僅2天的手游消費就讓父親一年的勞動收入付之東流……樁樁件件,觸目驚心。
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的韓穎律師長期關注網絡游戲“吸費”現(xiàn)象,在她看來,此類事件有一些共同之處:未成年人年齡大多8—12歲,介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之間;家長的各類密碼被未成年人知曉——有的是家長告知,更多的則是孩子偷看、偷記、套用、甚至是猜出來的;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扣費,金額一般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之間。
韓穎表示,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定,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交易服務企業(yè)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務。按照《民法通則》,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的充值行為本身就是無效的,錢應該退還。而10歲以上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交易額,家長也有權主張撤銷。
既然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何現(xiàn)實中不少家長仍然面臨維權難題?
舉證困難是其中的主要障礙。
韓穎指出,一些游戲公司對此類事件有內部的標準處理程序,一般會要求家長整理完備資料,如賬單、扣費情況、消費記錄、游戲賬戶,甚至會要求拍下未成年人5分鐘的游戲操作視頻來觀察其熟練程度,判定是否由其本人進行充值操作。如證據(jù)充分,會退回50%—70%,甚至100%的消費款,數(shù)額根據(jù)游戲公司和家長協(xié)商確定。不過,如果家長在被扣費的時間節(jié)點上無法拿出當時未成年人玩游戲的證據(jù),游戲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拒絕退款請求?!案鶕?jù)線上行為表現(xiàn)很難區(qū)分是否為未成年人操作,這是維權的難點所在。”韓穎說。
屬地管理是家長維權的另一障礙。
韓穎介紹,無論是游戲還是直播,用戶要維權,就必須去游戲公司所在地的文化部門和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如果無法當面投訴,只能通過郵寄或者電話方式進行投訴,效果有限。
韓穎提示,防止孩子的“小錢包”被游戲商家盯上,關鍵是家長要盡到監(jiān)護人責任,管好電子支付的賬戶密碼。此外,發(fā)生付費糾紛后,要保存好交易記錄、銀行流水信息等,為維權保留證據(jù)。通過短信中鏈接地址進入的游戲,一般通過運營商扣取話費,應聯(lián)系運營商退還費用。如果是APP手游,并且開發(fā)公司沒有運營資質的,涉及非法經營甚至犯罪問題,家長可直接向工商、公安部門報案。
編輯:梁霄
關鍵詞:手游 成癮 熊孩子 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