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乾隆《敬勝齋法帖》:史料價值極高的巨制
《敬勝齋法帖》是清乾隆時期宮廷刊刻的一部大型叢帖,帖中所收皆為乾隆皇帝青、中年時期的書法作品。帖又分為御制、御書和御臨三類,有乾隆自己所作的詩、文,也有大量的臨摹古代書家名跡,卷帙浩瀚,蔚為大觀。這部內(nèi)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的巨制,集乾隆皇帝詩詞、文章、書法于一身,有助于后人對歷史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其喜好及藝術(shù)品位。
《敬勝齋法帖》局部
《敬勝齋法帖》木匣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宮廷將乾隆皇帝所寫的文章和詩作,以及臨摹的古代書家名跡摹勒上石,刻成《敬勝齋法帖》,共四十卷。卷一至卷十二為御制,卷十三至卷二十是御書,卷二十一至卷四十系御臨。御制,是皇帝自己所作詩文及文章;御書,為皇帝書寫先賢或前代君王的文章、詩歌;御臨是皇帝臨寫古代先賢的書跡。帖中所收有記、賦、詩、詞、序、跋、論、銘、頌、贊、表、尺牘等等,內(nèi)容甚為豐富?!毒磩冽S法帖》中的詩文有即景而書,也有疊舊韻之作。其中有過去舊作后又抄錄者,類卷四《御制哨鹿賦》,乾隆十四年作(1749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抄。有在大內(nèi)三希堂之作,也有在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所寫。內(nèi)容有用以寫勞人思婦之情的《昔昔鹽二十首》,也有圍獵或觀景之詩,其詩作具有較高的史料、藝術(shù)和文學(xué)價值。
乾隆皇帝愛詩喜書。《敬勝齋法帖》洋洋四十卷,皆為高宗弘歷青、中年時期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書體涵蓋真、行、草,字形大小俱全,可見其字風(fēng)格特點。雖然也如他的詩文一般有大量翰林們代筆之作,但親筆書寫也很多。其書中鋒用筆,起筆裹鋒,不露駐痕,收筆多含蓄回鋒。運筆遲送澀進(jìn),折處圓渾,布白得宜,點畫圓潤均勻,運筆婉轉(zhuǎn)流暢,形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缺憾是缺少變化和韻味,骨力不足,失之于軟。但是,評價乾隆的書法不能單單以一個書法家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作為一國之君,管理國家是其主要職責(zé),因此在書法上反映出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很正常。而作為一個帝王書家,有不同于一般書家的獨特價值,應(yīng)用歷史的觀點來分析對待。
有觀點認(rèn)為,乾隆時期文化昌盛繁榮,人們對于書法的審美好尚,已不滿足偏于纖瘦的董其昌書風(fēng)。趙孟頫圓潤端麗的書法風(fēng)格,更加得到乾隆皇帝的賞好,他心慕手追,身體力行地學(xué)習(xí),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fēng)格。其實從清內(nèi)府留存的乾隆御筆書法看,他學(xué)習(xí)書法臨寫范圍很廣泛。這部帖中的“御臨”占據(jù)了二十卷,對于魏之鍾繇,東晉的王羲之、王獻(xiàn)之,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王寵、董其昌等名家書法皆有臨習(xí)。臨寫最多的還是董其昌的詩文,從三十七卷開始至四十卷,共計15種。而且從乾隆皇帝的題跋中,可以看出其對董其昌的書法極為贊揚(yáng)。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臨董其昌游畸墅詩》后題:“董其昌書,端莊雜流麗。蓋自顏碑中出,張長史所謂釵股屋漏之喻,香光得其三昧,故宜俯視文待詔,且將凌轢趙集賢也。茲書《畸墅詩》冊,尤其愜意之筆。幾余對臨一過,并志數(shù)言,不禁神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宋箋上所作《御臨董其昌書孝經(jīng)》后寫道:“董書初學(xué)平原,晩得山陰堂奧,故體兼遒婉。此冊于莊重篤實中特出以和易,油然愛敬之心,溢于楮墨,深有會夫杏壇教孝微旨。不僅如右軍《黃庭經(jīng)》、魯公《中興頌》各有一種氣象而已。香光嘗自言學(xué)書三十年,始悟筆法。書此經(jīng)時,年已七十有七,殆所謂漸老漸熟,天真爛漫候耶”,對于董其昌書法的贊譽(yù),洋溢于字里行間。
《敬勝齋法帖》收刻的乾隆書跡不少記載了作書地點。有在紫禁城書房所作,也有南巡途中所寫。《御臨蘇軾孫莘老墨妙亭詩》的跋文中寫道:“蘇軾《孫莘老墨妙亭詩帖》,甲戌冬十月既望御臨于三希堂”,說明了臨帖的時間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農(nóng)歷十月,具體地點在紫禁城中三希堂。卷二十九的《御臨黃庭堅書劉明仲墨竹賦》后題:“乾隆甲子孟夏上澣,御筆臨于長春書屋”;卷三十中《御臨米芾苕溪詩》跋:“乾隆丙寅三月上浣,養(yǎng)心殿御筆臨”;卷三十三,《御臨趙孟頫書歸田賦》后跋:“乾隆丁卯小除夕燈下書于坤寧宮”,等等。通過這些文字記載,使人們了解乾隆皇帝在某一階段甚至某天的行蹤、活動等,有助于對當(dāng)時歷史、事件乃至于政策的深入研究。同時也向我們展示出一位愛詩、愛書的皇帝。
《敬勝齋法帖》刻畢之后,鑲嵌在故宮樂壽堂、頤和軒東西游廊墻上。由于石置大內(nèi),外界無從拓及,因此拓本存世甚稀。
樂壽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其建筑仿照西郊長春園淳化軒規(guī)制建成,廊院壁間嵌置《敬勝齋法帖》石刻,陳置方式亦仿照長春園中《淳化閣帖》,但《敬勝齋法帖》是根據(jù)帖石數(shù)量分成了前后二進(jìn)院嵌制上墻的。石刻的嵌置,其編次順序起于樂壽堂前院西廊北端,止于樂壽堂后院(即頤和軒前院)西南轉(zhuǎn)角廊,在樂壽堂西首尾相接。
《敬勝齋法帖》的編輯體例不像大部分叢帖一樣按照年代早晚排序,則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以《為君難》一篇為首,按照御制、御臨分為前后二十卷,同時每卷又按記、賦、詩等分卷。至于帖中所收,大都已收入《石渠寶笈初編》《石渠寶笈續(xù)編》《石渠寶笈三編》的墨跡鐫刻。帖石刻畢后,其拓本據(jù)清宮陳設(shè)檔記載,在坤寧宮、潄芳齋、養(yǎng)心殿、敬勝齋、御書處、樂壽堂、三友軒及雍和宮等處皆有陳設(shè),故宮也有鈐蓋“避暑山莊”之印的拓本,以示曾藏承德避暑山莊。但這部集乾隆皇帝詩詞、文章、書法于一身,內(nèi)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的巨制,流傳至今的拓本卻極為稀少,因此所存尤為珍貴。
(作者尹一梅 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乾隆 敬勝齋法帖 書法 敬勝齋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