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梨園香火曾慰鄉(xiāng)愁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xù)“美好時代”
如何應(yīng)對大陸熱、本土化“夾擊”?
“21世紀的新觀眾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但是他們喜歡音樂、舞蹈、電影、舞臺劇、文學,他們不是戲迷卻愛好藝文。”“國光”劇團藝術(shù)總監(jiān)王安祈說,為了讓京劇更貼近時代脈動,“國光”劇團顛覆戲曲一向“看角兒、看流派”的觀看焦點,積極融合電影運鏡、多媒體影像等現(xiàn)代劇場觀念,擴大京劇藝術(shù)視野,竭力讓京劇現(xiàn)代化、文學化與生活化。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一時間大陸京劇團紛紛登場,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艷玲……在對岸京劇“正統(tǒng)”到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的“雙重夾擊”下,京劇在臺灣的發(fā)展似乎無以為繼。通過主推“傳統(tǒng)是永恒的時尚”概念,“國光”劇團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同時以貼近年輕人的主題重新包裝老戲,多年來致力于培育跨越各年齡層的觀眾群,近些年成效已經(jīng)顯現(xiàn)。
原大陸知名昆曲小生、后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說,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國光”劇團既沒有翻也沒有打,唱功也不如大陸名角兒,但我們是很有向心力的團隊,表演的整體性很強。“京劇在臺灣一直有‘原罪’,政治不正確。民進黨執(zhí)政后,這種輿論從未停歇過?!睖赜詈綄τ浾哒f,10多年劇團所獲資金支持逐年削減,而大陸相關(guān)重視度卻在提高,“你加1,我減1,長期下去就差大了。”
臺灣如今有公立、私立京劇團體各兩家,分別是“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屬京昆劇團,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和李寶春(知名來臺老生演員)的臺北新劇團。近年的新編戲甚至老戲公演,觀眾年齡層有所降低,上座率也相對理想。專業(yè)師資、人才傳承,雖然依然令人憂心,但張育華說,在臺灣,京劇土壤雖然貧瘠,可戲曲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記者 張 盼)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梨園 香火 京劇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