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歐洲經濟揮之不去的“糾結”
2014年,歐債危機余寒未消。在從戴高樂機場通往巴黎市區(qū)的A1高速公路上,道路兩旁老舊甚至略顯破敗的房屋與道路顯示著,這個歐元區(qū)核心國家的首都似乎缺少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活力。這與筆者此前在書報上了解到的歐洲經濟現狀相符,但卻與想象中精致的“花都”巴黎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帶著探究這一矛盾現象的好奇,筆者開啟了自己的首次歐洲常駐生涯。
平心而論,歐洲作為全球開啟工業(yè)革命最早的區(qū)域,經過上百年的技術與資本積累,時至今日依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得益于良好的民眾教育基礎與職業(yè)培訓規(guī)范,歐洲普通勞動者在工作中的確具備較強的勞動技能與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這種人力資源與性能可靠的自動化生產設備相得益彰。法國是全球重要的農業(yè)國,但在塞納河谷的廣袤農田上,看不到農民甚至是拖拉機聚集;比利時根特某汽車工廠的工人數量并不多,但歐洲到處都能看到該廠生產的汽車。不少諸如此類的例子都使筆者感到,歐洲經濟依然具備相當厚實的“底子”。
不過,采訪中的不少經歷也說明,歐洲經濟疲軟的現狀并非毫無緣由。首先,歐洲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相對僵化,旨在防止社會分化的高福利、高稅收并沒有很好適應近年來歐洲社會結構出現的變化。盧森堡金融人士的子女有條件享受歐洲乃至全球最好的教育與就業(yè)先機,但布魯塞爾莫倫貝克區(qū)的移民后裔卻很難有機會實現一個“歐洲夢”。在當地老齡化突出的背景下,這種弊端造成社會與經濟缺乏活力。其次,歐洲大多數國家所謂民主選舉制度的弊端凸顯,政客出于選票考慮的決策在經濟現實面前往往不合理且滯后,致使經濟體制多年來過于強調公平,忽視了效率的重要性,不僅使勞動力市場僵化,還導致歐洲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連年下滑。最后,或許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必須面臨的“陣痛”,歐元區(qū)在《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前并沒有維持穩(wěn)定,倒是風險頻發(fā),連續(xù)的市場波動與高企的金融風險也在宏觀層面拖累了歐洲經濟復蘇。
有意思的是,有些歐洲朋友在聽說中國人目前僅憑一部手機便可以搞定吃飯、購物、看電影等一系列消費活動時表示出不可思議的贊嘆,但卻仍然對當地商場每周最多開放6天且營業(yè)時間有限的現狀顯得無所謂。因此,在筆者看來,歐洲經濟的“糾結”還將伴隨著其一體化進程持續(xù)下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 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歐洲 歐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