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這是楊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說,家里不指望他掙多少錢。
楊某朋到了工廠后,曾給家里打過電話,但沒寄過錢。他在電話中告訴老人,“別擔(dān)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錯”。
老人帶著他的兩個分別念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妹妹,繼續(xù)在十二茅坡留守。
楊某朋的離開,并未顯著減輕一家人的生活壓力,老人仍然過得非常拮據(jù),盼望著能在撫養(yǎng)兩個孫女長大的間隙,能有點零工做。
但這個65歲的老奶奶在勞動力市場上并沒有什么競爭力,除了采茶,其他每天能掙幾十元不等的工作都不要她。
相比未來的規(guī)劃,生活的艱辛迫使這位老人和她的家庭更重視當(dāng)下怎樣能活得更好。就這樣,少年楊某朋離開十二茅坡,成為一名“童工”。
“家里條件不好,兒子也想出去”
本次被發(fā)現(xiàn)的“童工”中,14歲的黎某龍和楊某朋一樣居住在十二茅坡,兩人的房屋前后排挨著。
黎某龍的家里擺放著一臺“songli”牌電視機,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差不多,此外,除了電飯煲、已不能脫水的老式洗衣機、電燈,就沒有了任何電器。
房屋的墻壁裂開了口子,石灰大片脫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磚。
對于記者的造訪,黎某龍的母親楊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沒進過學(xué)堂,連名字都不會寫。”她風(fēng)一般地跑出去,叫來自己的親戚、同時也是鄰居的熊女士和記者一起交談。
前些年,黎某龍48歲的父親黎某昌在安順等鄰近地區(qū)打工,維系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龍也開始打工后,父親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掙得更多。
黎某龍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16歲的姐姐黎某健現(xiàn)在念初三,成績比較好,獲得了獎狀,希望能繼續(xù)念書;10歲的三妹正在念小學(xué)三年級;8歲的四妹念一年級。
熊女士告訴記者,楊某妹一家生活的貧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她看來,這種極度的貧困,是黎某龍小小年紀(jì)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幾天,楊某妹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了,碰巧有人過來收廢品,她就把一個廢舊的烤火爐子當(dāng)廢鐵賣了,3毛一斤,賣了15元?!毙芘空f,“她靠這15元支撐了幾天,現(xiàn)在又沒有錢了?!?/p>
“孩子上學(xué)的時候,楊某妹會一個人吃午飯,中午從來沒有見她吃過肉?!毙芘苦咧鴾I說,楊某妹經(jīng)常用一點辣椒、加上沒油的野菜,就著一碗飯,沖點水,“泡著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卻沒錢了,發(fā)燒、頭疼,還暈倒了,我就借給她100元,讓她到醫(yī)院去看看?!毙芘空f,“沒想到,過了幾天,她把錢還給了我,說自己在床上睡了幾天,多喝開水,沒去醫(yī)院,病也好了?!?/p>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這一家子住在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zhèn)某村,因為那里的房子已經(jīng)破舊得無法住人,“實在沒辦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這個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機會的地方,楊某妹希望能分擔(dān)丈夫的壓力。
“老板需要零工的時候,我就去。”讓她沮喪的是,沒文化還得照顧孩子的婦女并不吃香——老板需要的是可以長時間干活的人,“我很難打上工,一個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錯了。那些老板說,‘你是帶娃娃的人’?!?/p>
46歲的楊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補貼家用。她收割的稻谷能讓一家人吃上飯,“實在沒錢了也能賣一點錢”。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