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花樣籌款”逼問慈善之“癢”
為了給患有噬血細胞綜合征的4歲兒子一凡籌集醫(yī)藥費,昨天,廣東河源的鄒先生在北京街頭穿著《植物大戰(zhàn)僵尸》中向日葵的服裝,5元一張求與路人合影。鄒先生說,孩子在北京京都兒童醫(yī)院做了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出現(xiàn)了肺部感染,前期已花了50多萬,后續(xù)治療費用還需要至少20萬。(8月14日《京華時報》)
這樣的籌款花樣已不鮮見。6月16日《京華時報》就報道昌平區(qū)回龍觀東大街附近,來自廣西桂平的何女士頭戴面罩,當街扮演“蜘蛛俠”,舉牌求路人拍照,為身患噬血細胞綜合征的5歲半兒子小威(化名)籌錢治療;5月23日《杭州日報》曾報道,一張小姑娘在杭州武林廣場上當人肉靶子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圖片里,女孩呈“個”字型站在一塊大木板前面,木板上寫著“人肉靶子,十元一箭?!睘榈冒籽〉媒憬慊I集治病的錢。
這樣的籌款方式令人悲嘆,如果不是被逼無奈,正常人都不會這樣作弄自己。但更需要嘆的是,慈善救濟機制的陽光是不是能照到每一個角落。
由于街頭籌款基本處于放任狀態(tài),民眾無法辨別真假,一般的普通花樣的籌款大多被民眾無視甚至厭煩,這使得那些急需籌款救急的人不得不為籌款出奇招。但是這樣的奇招一時新鮮或許起些作用,但相繼用的多了,民眾又會處于無視狀態(tài),是不是有被逼著再用更奇特的招數(shù)?但總有用完的時候。
“花樣籌款”的逐步升級,其實是對慈善之“癢”的逼問。
首先,由于這種籌款方式使得民眾難辨真?zhèn)?,騙錢的人會傷了民眾的慈善之心,而且殃及到真正急需救助的人,這些人可能因民眾的猶豫而被耽誤。即使是民眾及時救助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但也不知這些善款多了還是少了,是用到了刀刃上還是有些被浪費了。
其次,從社區(qū)組織到各級慈善機構以及公益組織缺少一張全覆蓋零距離的慈善救助網絡。如果有這么一個網絡,或者社區(qū)能及時發(fā)現(xiàn)需要救助者,通過公益組織和慈善機構對他們提供幫助;或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慈善救助指導的小冊子,在急需救助時,就可按圖索驥。如果有這樣一張慈善網絡,以組織的公信力去為急需救助者募捐,并次第公開急需救助者真實情況、善款捐助人及金額、善款使用情況、若善款用不完如何處理等信息,那么,急需救助者就不會為籌款絞盡腦汁花樣百出,騙捐者也會漸漸沒了生存的土壤,民眾的善款得到善待后更易鼓勵民眾的慈善行為。(丁慎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花樣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