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張同利:隋唐長安城的“龍脈”、水脈和文脈
閱讀提示:
□可以想象,大興城建成以后,遠遠望去,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秩序井然,又不乏美感,實在是一幅精妙畫卷。
□正是有了充足的供水,生活在都市中的長安居民才得以把篁林幽竹、煙波葉舟這樣的山野美景搬到了都城宅院之中,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富足,復(fù)享田園鄉(xiāng)村的優(yōu)雅樂趣。
□壯麗整齊的都城里坊和優(yōu)美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還只是一個城市的物質(zhì)外殼,隋唐長安城所以能夠彪炳史冊、光耀千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這里休養(yǎng)生息的人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長安文化。
《虢國夫人游春圖》
隋唐長安城
隋唐長安城的倡建者是隋文帝。隋朝承襲的北周長安城,其基礎(chǔ)是漢長安,至隋時,此城已有近800年。老舊的長安城街巷逼狹,宮宇朽蠹,“水皆咸鹵,不甚宜人”,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隋王朝的宏基偉業(yè)。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親自部勘了長安附近的地形大勢,謀筮從龜、瞻星揆地、精心選擇,下詔興建新城,城址選在漢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山。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這里不僅“川原秀麗,卉物滋阜”,而且據(jù)傳曾有“黑龍從山出,飲渭水”,黑龍行跡遂成龍首山??傊?,龍首山在地理環(huán)境和風(fēng)水寓意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開皇二年六月,新城開建,歷時六月,即告竣工。工程由左仆射高颎總領(lǐng),而具體的規(guī)劃、設(shè)計則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完成。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公,故新城命名為大興城。大興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龍首山”,東西長9700多米,南北長8600多米,總面積84余平方公里。城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共分成108坊,里坊布局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呈棋盤式,白居易“千百家似圍棋書,十二街如種菜畦”,正是對其里坊格局的形象描繪。宇文愷在規(guī)劃和營建過程中,充分考慮并合理利用了龍首原六條岡阜高坡地形,在里坊布局上,“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象乾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宮殿以當(dāng)?shù)弁踔樱湃偎疽詰?yīng)君子之?dāng)?shù),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及興善寺以鎮(zhèn)其地?!被食莾蓚?cè)南北向十三坊“象一年有閏”,皇城正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則取法《周禮》“九逵之制”,皇城以南各坊不開南北二門,以免沖泄帝王之氣。大興城東南角為全城地勢最高處,且高地之間多有凹陷低洼地帶,地形復(fù)雜,宇文愷因地制宜,鑿之為池,以厭勝之。在建筑布置及層次上,宇文愷也頗費苦心。宮城和皇城位于大興城北面正中,充分體現(xiàn)了所謂“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含義,“北辰”乃為天之中心。宮殿建筑規(guī)格最高,其規(guī)模和高度也自然最為突出,政府官署次之,寺觀和顯貴住宅又次之,最次為普通民宅。可以想象,大興城建成以后,遠遠望去,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秩序井然,又不乏美感,實在是一幅精妙畫卷。
但隋王朝并未因“大興城”而基業(yè)隆興,它很快就被李唐王朝取代,大興城也因而換了主人。唐襲大興城,取長治久安之意,改名長安城。從高宗李治開始,唐王朝對長安城進行了幾次擴建和改建。先是龍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宮,修建的直接原因據(jù)說是因為高宗染風(fēng)濕病,太極宮(隋稱大興宮)低矮潮濕,而大明宮地勢爽塏,視野開闊,可見,修建大明宮主要出于皇帝的生活需求。但在規(guī)劃格局上,大明宮地處初九高地之上,突破了宇文愷“初九,潛龍勿用”的“六爻”理論。按《廣雅》,“大明”為太陽的別名之一,取名大明則強化突出了皇權(quán)至上、唯我獨尊的觀念。大明宮建成以后,唐王朝又創(chuàng)建興慶宮和夾城復(fù)道,長安城政治重心因之東移。唐長安城在平面上的中軸線是朱雀大街,而后來起實際作用的中軸線應(yīng)該是大明宮、含元殿至大雁塔以至終南山一線,這條線正好位于廣義的龍首原龍脊之上,是為長安城的“龍脈”。
據(jù)《管子》所言,建國立都除了川原廣闊,還需水用充足。隋文帝放棄老城、興建新城也是緣于水源問題。龍首原之南為連綿起伏的終南山脈,據(jù)竺可楨先生考證,隋唐之時,關(guān)中地區(qū)氣候溫潤,終南山被郁郁蔥蔥的植被所覆蓋,良好的氣候和植被有利于涵養(yǎng)水源。隋唐長安城所在位置水源充足,除了渭水、涇水以外,尚有毯、灞、灃、滈、澇、潏六條河流從終南山流出。司馬相如《上林賦》曾詠唱道:“終始灞毯,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馀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nèi)。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盡管他所描繪的是西漢時期“八川分流”的盛況,依此卻也不難想象隋唐“八水繞長安”的壯麗景象。為了讓長安居民享用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在隋唐長安城修建之初,宇文愷根據(jù)地形、地勢相繼開鑿了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到了唐代,除了繼續(xù)使用這三條水渠之外,還開鑿了具有運輸功能的漕渠和增大曲江池水量的黃渠。這五條主干渠道從長安城東西兩面分別把八條河流引入城中,每條干渠又分若干支脈,分別通往宮城、皇城、禁苑、里坊、曲巷等各個部位。長安城內(nèi)渠道縱橫,呈網(wǎng)狀分布,“八水五渠”遂構(gòu)成長安城最基本的水利系統(tǒng),既解決了長安城內(nèi)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同時也補充了城市的地下水源。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引入城內(nèi)的水流,隋唐長安城還在都城里坊和皇家禁苑開鑿了眾多池潭,據(jù)考證,現(xiàn)在可知的約有57個。這些池潭有的是為漕運而開鑿,如廣運潭和西市潭;有的則是主要用于滿足人們精神信仰的放生池,如東西市的放生池、大興善寺放生池等;而絕大部分池潭都是供人游賞,它們大都分布在皇親國戚、顯貴豪富的宅邸之內(nèi)。如果說“八水五渠”是長安城的生命血脈的話,這些星羅棋布的池潭就像串聯(lián)在經(jīng)行脈絡(luò)上的一顆顆漂亮的珍珠,它們與“八水五渠”一起將長安城裝點得風(fēng)姿綽約、秀色怡人。唐代詩人就此寫過很多詩,寫水渠“行云泛層阜,蔽月下清渠”;寫池潭“鳥戲翻新葉,魚躍動清漪”;寫閑觀池水,流連忘返,“坐閱清暉不知暮,煙橫北渚水悠悠”。長安永寧坊前京兆尹楊憑宅內(nèi)池潭幾經(jīng)轉(zhuǎn)手,后為白居易所得,白居易寫詩曰:“何如此庭內(nèi),水竹交左右。霜竹百千竿,煙波六七畝。泓澄動階砌,澹濘映戶牖。蛇皮細有紋,鏡面清無垢。主人過橋來,雙童扶一叟??治矍邈霾?,塵纓先抖擻。波上一葉舟,舟中一尊酒。酒開舟不系,去去隨所偶?;蚶@蒲浦前,或泊桃島后。未撥落杯花,低沖拂面柳”。正是有了充足的供水,生活在都市中的長安居民才得以把篁林幽竹、煙波葉舟這樣的山野美景搬到了都城宅院之中,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富足,復(fù)享田園鄉(xiāng)村的優(yōu)雅樂趣。
壯麗整齊的都城里坊和優(yōu)美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還只是一個城市的物質(zhì)外殼,隋唐長安城所以能夠彪炳史冊、光耀千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這里休養(yǎng)生息的人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長安文化?;首遒F戚是隋唐長安城的核心,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宮廷文化是引領(lǐng)長安文化的典范。從現(xiàn)存宋摹本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即可隱約窺見盛唐宮廷文化的冰山一角。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年間楊玉環(huán)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情景。全圖八騎九人,畫面人物穿著輕薄鮮麗的春衫,桃紅嫩綠交相輝映,人物姿態(tài)輕松,馬蹄舉步輕緩。原圖作者張萱用“繡羅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現(xiàn)畫面主題,線條流暢、疏密有致、氣韻流動、雍容典雅,讓人自然感受到一股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氣息。杜甫詩歌《麗人行》,寫的也正是以虢國夫人為首的楊氏姊妹上巳節(jié)長安曲江邊出游踏春的景象,其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盛唐時期的畫家和詩人不約而同地將神思、筆觸投向同一群體、同一主題,與其說是揭露奢靡,旨在諷喻,還不如說他們主要意在表現(xiàn)一種引領(lǐng)都市風(fēng)尚的宮廷文化。畫面和詩歌中洋溢的雍容華貴、自信樂觀,不正是長安文化的精神風(fēng)貌嗎?
長安的科舉考試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士人文化也是引人矚目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進士科放榜后接連舉行的曲江游宴、杏園探花、雁塔題名,聲勢煊赫,影響巨大?!短妻浴份d進士曲江宴盛況云:“曲江之宴,行市羅列,長安幾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揀選東床,車馬闐塞,莫可殫述。”曲江游宴后的節(jié)目是杏園探花,杏園在曲江之西,北面緊鄰慈恩寺。所謂探花,就是在同科進士中選擇兩個年紀(jì)較輕、長相英俊的人,讓他們騎馬遍游曲江附近乃至長安的各處名園,以采摘牡丹、芍藥等當(dāng)時長安流行的名花為噱頭,賞玩宴游。孟郊詩歌“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寫的正是杏園探花的得意狂放之態(tài)。此后就是慈恩寺雁塔題名,《唐摭言》卷三載:“神龍已來,杏園宴后,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新科進士將自己的名字用朱筆題寫在雁塔之上,是非常榮耀的事。白居易中第后,雁塔題名,按捺不住喜悅之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紫毫粉壁題仙籍”,則簡直把雁塔題名看成是榮登“仙籍”。科考本為朝廷選拔人才的政治活動,最終演變?yōu)轱L(fēng)靡甚久、遍及士庶的長安文化盛宴。
中唐詩人元稹《西涼伎》有曰:“開遠門前萬里堠,今來蹙到行原州”。元稹詩中寫到的開遠門為長安西城北來第一門,隋稱“開遠”,唐時改為“安遠門”,“開遠”、“安遠”寄寓開疆拓宇、靖邊撫遠之意,此門是唐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赌喜啃聲氛f:“平時開遠門外立堠,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為萬里之行?!薄败笔枪糯t望敵情或記錄里數(shù)的土堆,開遠門外的一個小土堆,唐人竟寄寓其“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寬廣視野,這不能不讓人感嘆?!熬盘扉嬯H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或許正是由于唐人這種開放、大度、包容、恢弘的文化心態(tài),唐朝國威和文明得以四海遠揚,長安城最終成為當(dāng)時萬國敬仰的文化圣地。左圖右史,追古撫今,長安的文化脈絡(luò)得以在眼前漸次呈現(xiàn),禁不住對過往和未來多了一份向往,也多了一份期許。
(作者系安陽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副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張同利 隋唐長安城 龍脈 水脈 文脈 長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