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終結“科學”流言靠什么
近日,中國科協(xié)發(fā)起評選2015年度“科學”流言榜,經初選有15條傳播較廣、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流言入圍。12月30日,通過網絡投票和專家終評,中國科協(xié)將公布最終入選的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
這些看似具有“科學”含量的流言,借助網絡新媒體傳播,流毒甚廣、影響甚深。有些流言人們可能見識過,說不定至今仍深信不疑。比如關于人體肝臟會在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排毒的說法,就是一個“老?!绷?,頗有些人把這當作科普常識看待。正確的說法是,肝臟的解毒功能就是一個生物轉化過程,什么時候有需要就什么時候“啟動”。隨著兒童定位手表暢銷,還有一個流言讓家長們心驚肉跳,說的是兒童定位手表輻射超過手機千倍,實際上這類手表的GSM通信模塊就是2G手機模塊,所以輻射量和普通手機相當,一般不會超過國家標準。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這個榜單,看自己“中招”了沒有。
為什么這些“科學”流言讓人猝不及防?這就在于,類似流言一者披著“科學”外衣,不具備專業(yè)知識很難以識別其謬誤;再者,這些流言的論點大多似是而非,有些流言甚至頗有幾分道理,讓人無所適從;還有,這類流言多數(shù)針對公眾普遍關注的話題,如食品安全、人體健康等,不假思索就轉發(fā)傳播的人很多,造成錯誤的知識以訛傳訛,流布四方。尤其是,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興起,分享閱讀蔚然成風,這客觀上也為流言傳播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
真理不在的地方,謊言就可能乘虛而入。形形色色“科學”流言肆虐,正表明了當前科普工作的不足之處??茖W知識或許艱深,科普宜通俗易懂。如何用大眾的語言描述科學的進步,這是一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科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幫助人們增進常識、識別謬誤?可以看到,這些“科學”流言雖然觀點不靠譜,要么胡說八道,要么故意聳人聽聞,但因為語言通俗,說的是“人話”,所以影響那么大。這一點,值得科普工作者學習??破疹I域賣得很火的《時間簡史》,說起來仍然不夠通俗。如果能夠像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那樣探討一些嚴肅知識,或許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無論如何,想打敗“科學”流言,有必要重視和掌握知識傳播、大眾閱讀的規(guī)律。
遏制“科學”流言泛濫成災,也要提升個人辨別能力。許多科學知識,雖然一般人難以登堂入室,但識別流言有時候未必需要具備科學知識,而是依賴于個人理性判斷能力。例如“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這種流言,識破其謬誤只需要有顆平常心就夠了。哪怕是不懂這里頭有什么玄機,上網搜索總會吧,那樣也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流言并不那么容易終結。正因為各種流言、謬論的存在,也才顯示出科學與真理的重要性。但只要科學知識傳播更廣泛一些,流言的市場就會小一些。只要個人理性判斷能力提高一些,流言也就不會再那么容易到處流傳。(魏英杰)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終結“科學”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