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宋元明清銅器收藏熱潮漸起
一般而言,銅器收藏特指漢前尤其是三代青銅器,這種特指在中國大陸直到上世紀90年代收藏市場形成后才發(fā)生變化。由于中國大陸限制青銅器的收藏和流通交易,青銅器收藏甚微,器物稀見,且鮮有人將其列為收藏項目。而中國香港、臺灣、澳門,以及以紐約、倫敦、巴黎等藝術品市場上,銅器備受收藏者、古董商、博物館青睞,屢屢創(chuàng)出中國藝術品交易天價。毫不夸張地說,私人藏青銅器主要在中國內(nèi)地以外的地區(qū)。也因此導致了中國大陸忽視宋元以降中國晚期銅器的收藏與學術研究,基本形成了由民間收藏推動學術研究的局面。
宋元明清銅器收藏熱潮漸起
當代私人收藏者的銅器鑒賞觀
中國收藏家重視藏品包漿,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即有記述。烏爾里希認為“部分修復專家及策展人認為銅器應當刻意清洗,務求今古器看來光潔如新,以吾所見,誠為遺憾。此舉不但洗去歷代藏者珍愛之情,令藏品惆然失落時間痕跡,現(xiàn)今贗品泛濫,再洗去年月證據(jù),鑒別銅器真?zhèn)蝿輰⒏鼮橄蘧?。贗品或可抄襲設計,假制包漿卻極其困難,故而在美學基礎與思古情懷以外,銅器包漿更可助于鑒辨。”
保羅·莫斯指出,“銅器之面層,可證明它既非數(shù)百年來埋沒黃土、最近出土之古物,更非機器制成之濫作,而是一直備受用者珍重保存之雅器。古董收藏,以歷代妥善保存及使用之珍品為尚,埋以墓塜之陪葬物品為次,尤宋代以降工藝為甚。此外,銅器面層蘊藏無名藝匠之個人風格及心血結晶。中國工匠觀望良古美玉,成品形狀自然浮現(xiàn),感受表層生命流轉,再施浮雕鏤刻,銅匠亦然,甚至臻妙品,無論器皿鑄像,表層皆觸手生溫。如此看來,明代銅器精品之美,并不次于上等犀角竹刻玉雕,而且更為內(nèi)斂。”
1976年12月14日,英國收藏家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年)夫人在倫敦蘇富比售出一只家藏“張鳴岐制”款手爐,由著名古董經(jīng)紀人休·莫斯以高價代香港收藏家葉義競得。1984年11月22日,這只手爐與另外六只手爐成一組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由保羅·莫斯以極低價格競得,后轉手烏爾里希收藏。保羅·莫斯在香港競拍時,當場被一高級古董商笑翻,原因即當時這類手爐單只在香港荷里活市場僅值250港幣。有行家甚至認為,葉義醫(yī)生是由荷里活市場以此價格湊成七只一組手爐。2014年10月8日,這只手爐(寬13.9厘米)在烏爾里希的未了情園藏品專場中,估價8萬至10萬港幣上拍,拍至178萬港幣。
這只手爐的收藏流傳經(jīng)歷,折射了近四十年來中外收藏者對宋元明清銅器的市場認知。
明代銅器是市場交易主體
明清銅器的學術研究剛剛起步,準確斷代并不容易,“明清銅器”之稱約定俗成,古玩行流行的斷代是粗略的明早期、明晚期、明末清初、清早期、清中晚期幾種分法,視器型拙樸大方、紋飾簡略、銅質精純者視為明代制品,而將制作精美、紋飾復雜者看作是清代制品。
事實上,明清銅器斷代的復雜性遠超常人想象,也備受爭議。以銅爐為例,直到2009年8月17日,針對明清銅爐的科學檢測才正式起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李米佳先生精心挑選13件該院所藏明清銅爐代表器物,與明宣德二年宣德皇帝賜青海瞿曇寺的銅鎏金雙耳活環(huán)瓶比對研究?;瞽h(huán)瓶以黃銅鑄造,對其瓶口、耳、腹、足部抽檢,鋅含量譜圖峰值在11.808-14.653%,錫含量為0。13件銅爐經(jīn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使用便攜式X熒光光譜無損檢測發(fā)現(xiàn),僅清宮舊藏明宣德沖耳乳足爐(故142844)的檢測結果與活環(huán)瓶接近,含金1.9%,含鋅均值12.0%。此爐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宣德爐。從13件銅爐所含鋅的比值順序看,從明宣德至清嘉慶,宣銅器的鋅含量比值圖譜曲線走了一個馬鞍形,明宣德時期的11-15%左右,至明末的2-7%左右,再至清康熙的6-7%左右、雍正的7-11%左右、乾隆的17%左右、嘉慶的17-18%左右。這也是大致判斷明清銅爐年代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李米佳:《宣德爐研究——故宮藏宣銅器的整理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宣銅”之器——定名、標準器及其他》,《紫禁城》,2015年第3期)。
銅爐無疑是明清銅器中制作較為精細的一類,對銅質的要求較高,明清文獻中記載著為去除銅所含雜質,采用多次精煉,多者十余次。李米佳認為對銅爐含鋅比例的檢測及研究,對明清銅器其他器類的鑒別和斷代是否同樣具有參照價值,還需進一步研究。不容忽視的是,老一輩文物專家的鑒定結果,選取的13件銅爐中,有幾件檢測結果與鑒定專家的鑒定結果相符。
也就是說,放之收藏市場,銅器收藏者長期積累的傳統(tǒng)鑒定經(jīng)驗——目鑒同等重要。烏爾里希、保羅所藏銅器均以明代制品的主體,明確標注宋元制品所占比例不大,烏爾里希117件藏品中明清銅器76件,明以前銅器26件,15件宋至明、元至明斷代存疑。保羅·弗里曼等人的102件藏品中,宋元銅器僅21件,明以前銅器71件,宋到明斷代存疑者10件。
清宮御制陳設銅器行情飆升
明清銅器特別是銅爐市場行情的飆升,得益于王世襄先生舊藏銅爐的兩次拍賣:2003年11月首次在中國嘉德上拍21件,2010年12月北京匡時再拍(少一件“深柳書堂”沖耳爐)。首次拍賣21件銅爐被上海一收藏家悉數(shù)拍得,這批銅爐是王世襄畢生所藏之物,大部分源自民國收藏名家,王世襄在《自珍集》中清晰記錄了藏品來源。21件成交額1179.2萬元,再拍時20件成交額達9844.8萬元,7年間價格上漲超過8倍。清康熙“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款馬槽爐首次以89.1萬元拍出,第二次拍至1456萬元,價格上漲超過14倍。明崇禎“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jiān)造”沖天耳金片三足爐首次拍至166.1萬元,第二次拍至1512萬元。清順治“大清順治年辛丑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沖天耳三足爐首拍拍至166.1萬元,第二次拍至1176萬元。
這批銅爐巨大的升值潛力,引發(fā)銅爐拍賣行情飆升,明清銅器特別是宮廷銅器價格高漲,精品動輒價超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成交品亦不鮮見。2011年12月西泠拍賣明代“涌泉”款銅鎏金獸耳爐,成交價達920萬元。
清代宮廷御制陳設銅器器型豐富,紋飾精美,歷來是收藏者搜求的對象,市場上“宮廷御制”的品牌價值遠遠高于文人雅玩。因此,清代銅器實質上在價格上已經(jīng)市場化地分為宮廷御制和文人雅玩兩類。
2007年宮廷御制陳設銅器精品價格已超過千萬元。當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估35萬至50萬港幣的清康熙“康熙五十二年制”款御制鎏金銅交龍鈕八卦“無射”編鐘拍至1376.75萬港幣,一對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款御制銅鑄刻龍鳳紋雙耳活環(huán)方觚估40萬至60萬港幣,拍至1130.35萬港幣。北京翰海當年秋拍中,清雍正“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銅海水龍紋瓶估6萬至9萬元,最終拍至1570.24萬元。行內(nèi)人普遍認為,這三件清宮御制銅器應為圓明園遺物,這也是拍賣價格飆高原因之一。
2009年5月,一對日本優(yōu)彩庵舊藏的清康熙“康熙五十四年制”款御制鎏金銅交龍鈕云龍紋“無射”“夾鐘”編鐘,在香港佳士得成交價達4546萬港幣。2011年4月,一對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款金彩仿古銅浮雕螭龍圖雙耳蓋壺拍至4322萬港幣。2014年10月,斯匹爾曼(Speelman)所藏明宣德“大明宣德年制”款鎏金銅寶鴨熏爐,在香港蘇富比拍得2924萬港幣。
可見,當前明清宮陳設銅器的價格已到千萬元級別,與文人清賞銅器的行情對比強烈。
文人清賞銅器價值認知有待提高
王世襄、烏爾里希、保羅等人的銅器收藏,多數(shù)為文人清賞雅玩之物。烏爾里希及保羅藏品囊括了宋代至清代銅器的大部分代表器型:各式鼎、尊、爵、瓶、爐、觚、豆、匜、壺,洗、盒、盤、碗、缽、勺、杯,筆擱、鎮(zhèn)紙、硯滴、水滴,鏡座、立像、熏球、茶罐、香插、鏡、鐘等,種類繁多,儼然一幅具象的宋元明清銅器史,被收藏者、行家譽為拍場歷年所見私人藏銅器范本。
這些銅器多數(shù)為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生活中插花、品香等常用常見之物,不少在屠隆、文震亨、高濂、李漁等明清文人的文玩著作中有所提及。明代大量制作文玩清賞銅器是在晚期,當時設計新穎、制作精巧之物,備受文人士大夫階層重視。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閑清賞》中《清賞諸論》卷即由銅器鑒賞始,更專著《論古銅器具的取用》一篇,詳述時人對古銅器的運用,《論文房器具》《論香》《瓶花三說》等卷中,更詳述了時人使用銅器的流行風尚。
當前市場熱捧清代宮廷銅器與銅爐,顯然與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對銅器的價值觀相悖。烏爾里希、保爾藏品的拍賣結果,也反證了當前收藏者、古董行家對宋元明清銅器的價值和美學思想缺乏認知。盡管烏爾里希的藏品拍出了令人吃驚的價格,但與銅爐的行情熱度相比,大量銅器的價格還是地板價。若與同時期的瓷器等類別的藝術品相比,銅器顯然還有相當大的價差空間,這也正是銅器板塊的未來增長點。
編輯:陳佳
關鍵詞:宋元明清 銅器收藏 熱潮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