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法律如不“秀肌肉”,集體哄搶幾時休
光明網(wǎng)評論員:8月27日凌晨5點多,天未亮,數(shù)百輛摩托車開著車燈,集結在格爾木市東西兩側的交通要道。他們集結完畢后朝格爾木市周邊的草原進發(fā),目標是野生黑枸杞。據(jù)當?shù)毓俜焦嫉淖钚孪?,?月26日下午5點,已行政拘留10名違法人員、刑事拘留12名犯罪嫌疑人。但盜采牧民草場中野生黑枸杞的行為,仍在發(fā)生。
上千人的盜搶團伙,以暴力手段打劫野生黑枸杞。“草原太大、牧民太少、盜采者太多”,牧民如此總結無法抵御盜采的原因。這哪里還是什么道德敗壞,這是昭然若揭的暴力犯罪。這樣的哄搶,已經(jīng)不能用社會心理學上的“烏合之眾”效應來解釋。第一,哄搶對象不是傾覆在高速上的香蕉蘋果橘子,而是千里之外的私人財產(chǎn);第二,哄搶行為不是無意識地“不撿白不撿”,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群體行動;第三,對于哄搶結果,組織參與者內心了然,損人利己,公然違法。
撿便宜也好,白日搶也罷,情節(jié)有別,性質無異。這當然不是無法可依的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還有專門的“聚眾哄搶罪”,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因此,無論哄搶何物,都有違道德,甚至還涉嫌違法。法律有了,執(zhí)行力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11月,周邊群眾趁夜?jié)撊氩輬觯瑢⒁吧阼坭街仓赀B根挖走,移栽到農(nóng)田中,給草場留下密密麻麻的坑。即便是今年,盜采者對野生黑枸杞的搶奪已經(jīng)持續(xù)近20天。拿了白拿,搶了白搶,幾十人就聚成了幾百人,幾百人就吸引了幾千人……違法的破窗效應,一發(fā)不可收拾。于是問題就來了:當牧民面對廣袤的草原,管理不過來的時候,物產(chǎn)就成了幾乎無人看管、無能看管的“福利”,道德自覺的防線輕易潰壞,違法逐利的沖動囂張四起。據(jù)說地方部門也屢次表態(tài)要嚴打嚴懲,但為什么,事態(tài)沒有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在法不責眾的時候,如果嚴懲的罰單都沒有,拿什么威懾“領頭羊”?就算地方警力有限,有沒有發(fā)動協(xié)防維護的力量,在公共治理的智慧上下點功夫?
這事兒讓人想起就在不久前——河北保定一農(nóng)產(chǎn)品公司,在當?shù)馗哧柨h承包經(jīng)營的三百畝梨園,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幾天工夫卻被附近村民搶了個干凈。一開始是幾個人來討,接著人越來越多,最后直接提著麻袋來搶,甚至警察來了也不管用。這幾例哄搶,與家門口、路邊上的“撿便宜”,顯然有著很大的差別。從試探偷盜,到放膽搶劫,甚至草原上的以此為生,首先淪陷的不是高處的道德,而是底線的法律。
有人說,窮困時候的哄搶,可能是基于生存的壓力,那么,在國人不那么窮了之后,為什么集體哄搶的節(jié)奏還是停不下來呢?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在暴力哄搶頻發(fā)的時候,只要法律稍稍示弱,任何私人財產(chǎn)都可能成為“公共洼地”,誰都樂意來打秋風、誰都膽敢來趟渾水。因此,能保護黑枸杞的,既包括看得見的警車與制服,還包括每個人對法律的信仰與敬畏。
眼下而言,法律如果不能“秀肌肉”,枸杞的命運,又如何能安然于枝頭?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盜采野生黑枸杞 集體哄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