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慈禧的書與畫到底如何
慈禧《花卉圖》,作于1902年
慈禧的書畫代筆人
慈禧到底有多少位代筆人?直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確定,這顯然是一塊學術研究的處女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繆嘉蕙是慈禧晚年最重要的代筆者。
繆嘉蕙(1841年—1918),字素筠,云南昆明人。自幼聰穎端淑,生性勤奮好學,通書史,能彈琴,善篆隸,工書畫。她的《翎毛》與《花卉》兩幅作品,曾被兩江總督張之洞作為“貢品”晉獻給皇宮,享有“女紅藝杰”之美譽。
繆嘉蕙15歲時嫁于同邑陳氏,夫名陳瑞,儒雅斯文、博學多才,后隨夫宦蜀,婚后數月其夫病故,接著又是公婆去世,遂歸母家,后得一子,扶孤守節(jié)。
1856年云南爆發(fā)回民起義,反抗清政府的殘酷統(tǒng)治。為避戰(zhàn)亂,繆嘉蕙舉家入川到西充縣暫時棲身。西充縣令陳玉堂慕其博學多才,聘請她執(zhí)掌書院。后來,繆嘉蕙投靠了在西充舉孝廉的其兄長繆嘉玉,其兄官低位卑,俸祿微薄,繆嘉蕙便以賣畫補貼家用。因其畫作筆墨清新、設色典雅且形神畢肖,竟被愛好書畫的大戶人家爭相購買,聲名鵲起。
光緒十五年(1889年)秋冬之交,慈禧降旨各省督撫,通令薦舉民間精于翰墨、繪畫的“中年婦人”,進宮為其“伴閑”。
四川督撫知繆嘉蕙畫名,“驛送之京師”,經內務府多次筆試和“探查”,最后由“皇太后”親自面審。她當場試作《皮袋和尚》條幅,并未獲慈禧“如愿之許”。三思之下,索性以頤和園內景觀就地取材,繪就《秋韻深遠》一畫,“以爛漫花紅為深,茅亭相接為遠。石近水中,水遠石去。其秋韻十足,底蘊博厚。”慈禧“大喜”,封為“御廷女官”,“置諸左右,朝夕不離”。
繆嘉蕙入宮后,因慣于官場世故,又加之她唯喏承上、和氣對下,故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宮監(jiān)的一致贊賞,尊稱她為“繆姑太太”、“繆先生”,有“清宮詞”頻頻贊曰:“二十余年侍圣慈,內廷供奉女筌熙;金箋寶篆紅泥印,認得先朝老畫師。”“八方無事暢皇情,幾暇揮毫六法精。宸翰初成知得意,宮人傳喚繆先生。”
慈禧對繆嘉蕙厚禮有加,賞三品服色,每年支俸白銀兩千八百兩,且免其跪拜。后又升為三品“女官”,追加白銀一萬兩,并賜“紅翎”一頂。常令繆嘉蕙侍其左右,隨時教她畫畫,或為她代筆作畫,并將其代畫的花鳥蟲魚、山水條幅、人物扇面,賞賜給寵臣親宦,代書的“福”、“壽”、“祿”、“龍”等斗方大字,掛于宮殿之內。相傳繆嘉蕙代筆作畫十分勤奮,自她代筆作畫之后,諸大臣家皆有慈禧所賞花卉扇軸等物。
繆嘉蕙除了經常為慈禧代筆、教慈禧作畫外,由于她通曉文墨,談吐有致,慈禧無事,輒召其入寢宮,并賜坐地上,兩人談古論今,以解寂寥。當時西安知府胡延作的“長安宮詞”中,有一首就是描述繆嘉蕙宮中陪侍慈禧的情狀的:
“供奉何人進畫圖,行宮亦有惲情手。日長頻喚先生入,伏地閑談當說書。”
光緒二十年(1894年)適逢慈禧六十壽誕,凡大臣奉贈壽禮,“皇太后”一律以繆嘉蕙創(chuàng)作的“御筆之寶”回賞,并在字畫上加“萬歲”二字。由于數多量大,一些不知內情的皇親國戚,難免狐疑起來:慈禧哪有這等精力?通過“探底”,方才洞悉繆嘉蕙這個“代筆人”。
作為宮廷畫師,尤其是慈禧的代筆者,繆嘉蕙縱然能書善畫,但平日里她不能盡情揮灑自己的藝術才情,她的每幅作品均需遵從慈禧的授意,蓋上皇太后的玉璽,因此“不得隨意任性,不得馳騁放縱,不得標新立異。”
慈禧親筆書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局部),作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
繆嘉蕙的書畫特點
以我們今天對繆嘉蕙的了解來看,她的書法溫婉流利,尤其是小楷,秀健俊逸、超凡脫俗;在繪畫方面,顯然受到了明末清初大畫家惲南田、鄒一桂的影響,所畫以翎毛、花卉為佳。
對繆嘉蕙的畫,陳澄之在《慈禧和繆素筠》一文中曾作如下評述:“慈禧曾因庚子之亂,避居長安北院一年有余。今日西安市上她的墨跡很多……西北各地我所見到的慈禧的書畫遺跡,十之有九是繆素筠女士的代筆。慈禧生前也能畫幾筆,所以每一幅繆供奉代筆的畫,都摻雜有太后的意見……不可隨心所欲,當然拿不出好東西。……繆素筠親署的花卉,不摻雜別人的意見,確實要比替太后代筆的名貴得多。”
新中國成立前,徐悲鴻先生曾多次喟嘆,并在《申報》上撰文說:在近代畫史上,繆女士無疑是一顆才華閃爍的明星,因種種歷史緣故,將她一棍打死,以至人存名亡,既是天大的冤枉,亦是藝壇不應發(fā)生的悲哀。
1941年7月,在昆明書畫界為繆嘉蕙舉辦的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郭沫若即興作詩,贊譽這位女畫家:
“蒼天無情人有情,彩霞豈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藝滿時空永葆名。”
早在1908年,慈禧死后不久,繆嘉蕙就離開了皇宮,居住在北京什剎海,安度晚年。民國七年(1918年),一代才女,香銷玉殞,壽終正寢,享年77歲。
繆嘉惠一生所作畫幅不少,遺有《供奉畫稿》,至今在云南、四川、西安等地民間尚存有不少她所作的書畫作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慈禧 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