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文藝使命是展現壯闊氣象、描繪壯美畫卷、書寫恢宏史詩。同時,藝術源自人民,應回歸人民,為人民抒情抒懷?!八囆g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踏堅實的大地”,這要求藝術創(chuàng)作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展現人民風采。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動心,只有扎根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暨論壇”“薪技藝國際青年工藝美術展覽及論壇”等相關大型學術活動的策劃與主持,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收藏與拍賣,并擔任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工藝美術研究中心(手工藝術研究院)主任的唐廷強教授,在當下,如何呈現為人民的藝術追求與審美風格?
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館館長、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對唐廷強給出了他的藝術評論。
對山水精神的體悟,一生的課題
這種對自然的迷戀源于他的人生經歷,他童年、少年的歡樂時光都得益于故鄉(xiāng)的那每一棵樹、每一條小河溝,以及從山腳升到山頂的每一片云,還有那與小伙伴們所捉的每一只螢火蟲……正因如此,從他所作的作品《一石齋系列》中,可以感受到他靈魂深處的這種故土情懷。從他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yè)到中央美院油畫系進修的經歷中,在南北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中西繪畫的不同語匯里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既領悟到傳統(tǒng)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又體會到中國畫在當代文化轉型中的困境。
創(chuàng)新求變,將傳統(tǒng)融入當代文化語境
他深諳中國畫興于魏晉,衰于明清的文化背景。從“氣韻生動”的鑒賞論,到“應物象形”的認識論,到“隨類賦彩”的方法論;從“大道無形”的藝術哲學,“逍遙游”的恢弘氣度到文人畫主體審美形而上的超越;更有石濤“一畫”論,將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等到都納入“深入其理,曲盡其態(tài)”的繪畫本體之中。這些看似形而上的、不成體系的獨立的思想碎片,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完善的理論體系。如何將這些傳統(tǒng)融入當代的文化語境,他選擇了求變。在“形”與“意”、“寫實”和“寫意”的悖立中,他用西方結構主義的意識來組織筆下的山水、人物、茅舍。在具體的素材中,他更是作了抽象的符號轉換,用符號的象征、隱喻謀求與觀者的心靈溝通。同時,他以傳統(tǒng)的“以小觀大”的散點透視結合西方的焦點透視的方法,將“現實世界”轉換為“心象世界”,讓觀者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心境下體會作品傳達出的現實疏離感。
印象主義色彩與傳統(tǒng)筆法,構成優(yōu)美的田園詩
在色彩的運用上,唐廷強沒有抹殺五彩斑斕的現實世界。雖然傳統(tǒng)中國畫在莊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钡氖澜缰?,強調“墨分五色”、“墨到勝處色無功”的境界,他并沒有刻意去追求“虛”的淡泊、“無”的超然,相反,在他筆下卻是一個很現代的色彩世界。蒼翠的青山、淡綠的田園、深褐的土地……或凝重或飄逸、或急促或輕松、或戲擬或閑淡,炫麗的色彩充盈著他詩人的才情和對鄉(xiāng)土摯熱的眷戀。他擅用色彩的變化來代替?zhèn)鹘y(tǒng)墨法的輕重虛實,在補色的運用上更是成熟老練,即便在生、拙的青色中也能嶄露出淡淡的生機。乍看他的畫很現代、很西方,透露著印象主義色彩的抒情韻味,細細品味卻發(fā)現他極其注重傳統(tǒng)的筆法表現,山的皴法,特別是對線的表現,他將線的“骨、肉、筋、氣”一展無遺,使得形、色、結構渾然天成,構成一首優(yōu)美的田園詩。
蘊含時代印記,呈現對藝術人生的答案
從某種角度講,藝術的本質即是文化的本質,藝術的哲學即是人的哲學。不管一個藝術家是重視藝術語言的錘煉和藝術本體的探索,還是側重個人文化品格的形成以及藝術個性的表達,最后他的作品都蘊含著時代的印記。有感于此,當我們把目光停留有他筆下那些殘缺不全的動物(抑或是一種早期的圖騰),或是那些虛無縹緲的孩童身上時,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悸動:一種來自遠古的回憶對現實心靈的召喚,一種蒼涼的、靜穆的回歸感。這種感覺來自他對人、自然這個古老命題的現代思索。從生態(tài)學角度講,藝術也是生態(tài)的。他對田園的“癡心不改”,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摯熱之情在他的畫作中自然的流露,而他作品中的隱喻、抒情、抽象、表現……也都是他人生體驗的特征。盡管他的作品充滿著很多的觀念,如他對筆墨間偶發(fā)的尊重,對無意識表現的迷戀等等,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脫離“故鄉(xiāng)”這個母體。
在美麗的田園、現代文明留下的荒園和都市文化的精神家園中,他給出了自己對藝術、對人生、對當代的答案。
相關鏈接:
唐廷強,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yè)。1993年9月至1995年10月北京圓明園畫家村建立了個人工作室,1995年7月結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工藝美術研究中心(手工藝術研究院)主任、教授、碩導,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金屬藝術專委會副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藝美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專家委員會技能競賽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寶玉石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市首飾設計協(xié)會副會長、景德鎮(zhèn)市陶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策劃與主持了如國家藝術基金“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暨論壇”“薪技藝國際青年工藝美術展覽及論壇”等相關大型學術活動。作品多次在我國成都、北京、南京、杭州、天津、上海、西安、臺北,以及加拿大、東京等地展出與收藏,被北京保利等相關機構進行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