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中國行
文化中國行|最是江南長城
長城不獨北方有,在東海之濱的小城里,還有一座江南長城,被古建筑學家、中國長城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譽為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它,就是位于浙江省臨海市的臺州府城墻,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作為“中國明清城墻”成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座古長城始建于東晉時期,經(jīng)過多個朝代的修建與完善,形成了長達6000多米的防御體系。現(xiàn)今尚保存完好的城墻長達4700多米,依山傍水,蜿蜒曲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臺州府城墻不僅具有軍事防御的功能,還承擔著防洪的重任,可謂一舉兩得。
在臨海市政協(xié)委員、臺州府城墻志愿講解者、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的何薇薇眼中,臺州府城墻的每一塊青磚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每一道裂痕都訴說著過往的滄桑。
唐初,朝廷設臺州,州治臨海。城墻迎來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相傳,城墻修至“百步峻”時,屢筑不成,眾人皆束手無策。時值寒冬,一日雪后,見一鹿立于山巔,頃刻間便沿山脊疾奔而去。眾人沿著靈鹿足跡,遂找到了一條最佳修筑路線。臨海又有鹿城之稱,便由此來。
北宋時,為加強防洪功能,城墻在原有夯土墻的基礎上外包青磚,臨水面還用條石砌筑,大大提升了穩(wěn)固性和剛度。
元朝建立后,為統(tǒng)治需要,朝廷下令拆毀江南所有城墻。臺州府城墻因其獨特的防洪功能而幸存。
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臺州成為抗倭前線。民族英雄戚繼光會同知府譚綸,根據(jù)軍事需要進一步改善了城墻的防御功能,并創(chuàng)造性地修筑了13座雙層空心敵臺。后來,戚繼光轉戰(zhàn)北方,帶去三千“江東子弟兵”,將臨海筑城經(jīng)驗用于北方長城擴建。這也正是羅哲文先生贊譽臺州府城墻的由來。
清康熙年間,城墻又在4座臨江的主城門增建了弧形甕城,再次提升了防御和防洪能力。
全國古城墻眾多,何以臺州府城墻得到高度贊譽?總結來說,因其有“一孤二首”?!耙还隆痹醋猿菈Φ牧鶄€“馬面”,馬面是指城墻突出部分的城臺,一般“馬面”多為方形,臺州府城墻的“馬面”卻是半圓半方,半圓弧形的設計,以利水流通暢,減少阻力保護城墻安全。這一造型,被建筑專家贊譽為“創(chuàng)造”,在國內尚屬孤例;此外,其特殊的“露齦造”技術,也能減少浪濤沖刷拍打時的沖擊力,保證城墻安全。事實也證明,這一獨特的設計,幫助臺州府城抵御著洪水的沖擊。2019年8月臺風“利奇馬”重創(chuàng)臨海古城,“若沒有城墻將洶涌的水勢擋一擋,城內古建筑可能就要被沖垮了?!焙无鞭闭f。
“二首”:整座城墻的兩側全部采用磚石包砌,這一做法在當時屬于首創(chuàng)。磚石包砌不僅提升了城墻的堅固度,還增強了其防御性能。城墻現(xiàn)存高度一般為7米,下寬9米,上寬4米,這些磚石結構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另一首創(chuàng)即戚繼光修筑的13座雙層空心敵臺。敵臺設計為跨越城墻內外兩邊,內部空間大,可常駐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與傳達信息。不僅增強了城墻的軍事防御功能,還極大地提升了士兵們的戰(zhàn)斗力和生存條件。后來,戚繼光將這一設計應用于北方長城的修建,對明長城的形制和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臺州府城墻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筑風格,但其名氣并不大。這或許是因為它地處江南一隅,遠離了喧囂的中心地帶,少有人知。隨著國家對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臺州府城墻也迎來了新的生機。如今,臺州府城墻已經(jīng)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以城墻為核心的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qū)吸引了大量游客。來到這里,游客們可以登上城墻,領略千年以前的壯麗景象;可以漫步其中,感受那古樸的磚石和歷史的厚重;更可以遠眺那蒼茫的大江,想象當年守城士兵的辛勤與付出。2023年景區(qū)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
看著此情此景,何薇薇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城墻,愛上城墻,在一場現(xiàn)實與歷史的跨時空對話中,回望過去,思考未來。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