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600歲昆曲為何魅力不減
開欄的話
對于舞臺藝術,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劇種如何在傳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經(jīng)典如何在傳承中存續(xù)精華又不斷創(chuàng)新?一家院團如何在傳承中培養(yǎng)新人并光大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許多問題都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探索。本版今起開設“薪火相傳”欄目,邀請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傳承實踐,提煉規(guī)律,總結經(jīng)驗,以啟迪當下。
戲以人傳,古老劇種煥發(fā)青春
記者: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如何把戲曲藝術傳承發(fā)展好,是重要課題。其中,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傳承,一直備受關注。您認為昆曲傳承的關鍵是什么?
蔡正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到了“守正創(chuàng)新”,這四個字,不僅點出了戲曲傳承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戲以人傳。昆曲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動態(tài)藝術。不像有些行業(yè)可以靠書本學知識,昆曲靠的是演員代代相傳,靠老師教學生一招一式,這些東西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昆曲的師承很重要,“傳”主要靠老師,“承”主要靠學生,兩者不可缺一。現(xiàn)在是昆曲發(fā)展最好的時候,但傳承問題也更加迫切。
記者:600年昆曲歷史悠久,其發(fā)展史如同不謝幕的長劇,場景變換,人物更迭,起起落落。昆曲在傳承方面遇到的問題頗具典型性。劇種的興盛凋零、傳承發(fā)展有什么內(nèi)在規(guī)律嗎?
蔡正仁:19世紀20年代時,已經(jīng)沒有多少地方唱昆曲了。上世紀20年代初,一些有識之士在蘇州辦了“昆劇傳習所”,招了四五十個學員,就是“傳”字輩。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田漢、夏衍等人呼吁搶救昆曲,那時全國只剩下20多位“傳”字輩老師,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1953年,華東戲曲研究院昆曲演員訓練班開始招生,聘請“傳”字輩老師入職,1954年3月1日正式開學,就是俗稱的“昆大班”。我12歲學昆曲,進了“昆大班”?,F(xiàn)在大家耳熟能詳?shù)睦デ遥瑤缀醵汲鲎浴袄ゴ蟀唷薄?956年5月18日,新編昆曲《十五貫》晉京演出,周恩來同志看完后,評價說“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十五貫》就是幾個“傳”字輩老師做的??梢哉f,有“傳”字輩老師的口傳身授,才有我們這些人。有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的重視,才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昆曲的火種保留了下來。
記者:確實很有意思,可見藝術的發(fā)展與其外部環(huán)境息息相關。
蔡正仁:是的。昆曲是中國戲曲的高峰,象征著中國人精神層面中風雅的部分。它像陽春白雪,也比較脆弱。
昆曲在當代的復興,是了不起的事情?,F(xiàn)在我們演出,一票難求。我去問那些年輕人為什么喜歡昆曲,他們說:“昆曲能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看了劇本就喜歡,再看演出,覺得更美!”
600年昆曲,浸透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正被新時代的自信自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所激活,呈現(xiàn)出全新、動人的藝術風采。古老劇種煥發(fā)青春,背后是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
轉益多師,打破“門第之見”
記者:戲曲的傳承,靠的是人,這是大學問。您認為,目前昆曲傳承面臨哪些問題?
蔡正仁:我家里一直掛著俞振飛老師81歲時給我寫的一幅字:“轉益多師與古同,總持風雅有春工。蘭騷慧些千秋業(yè),只在承先啟后中?!鞭D益多師,承先啟后。傳承是一項“苦差”,要做好它,不花點兒力氣是不行的。傳承也是一門“科學”,光吃苦不動腦筋也是不行的。
從歷史上看,“昆大班”就是從“傳”字輩老師手里接過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昆曲劇本有文字記載,表演卻沒有錄像?!皞鳌弊州吥且淮呀?jīng)流失得比較厲害了。我?guī)煆摹皞鳌弊州叺纳騻鬈?,并得到昆曲泰斗俞振飛親授,但比起老師,自己會的戲還是少。當下年輕演員會的戲也許更少,還存在唱念不夠規(guī)范的現(xiàn)象。目前,昆曲界存在行當不全、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有的行當有好演員,有的行當沒有,特別是花臉、老生、正旦、老旦等,嚴重匱乏。
記者: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有效避免昆曲傳承過程中的代際衰減問題?
蔡正仁:昆曲發(fā)展形勢越好,從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頭腦清醒。流于浮躁、僅滿足于視頻上學,絕不可取。潛心學習、不偏廢基本功,才是正道。
每個地方都在招生,昆曲界的師資現(xiàn)在成了大問題。沒老師,怎么辦?戲曲傳承要打破“門第之見”。比如武旦戲,京劇的好多武旦戲都是從昆曲學來的,我們沒法在自己門里學,就要想辦法跨劇種來學。保持長處,修補短處,才能把昆曲傳承好。
推戲出人,前提是守住本體
記者:守正與創(chuàng)新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要真正傳承好昆曲藝術,每個時代都要留下每個時代的積累。
蔡正仁:還是那句話,最重要的是推戲出人。2007年,上海昆劇團創(chuàng)排完成全本《長生殿》,結束了當代昆曲全本《長生殿》絕跡舞臺的歷史。2017年,復排的全本《長生殿》全國巡演,是上海昆劇團老中青五班三代同堂的齊整陣容,在排演中傳承技藝,讓年輕人站在舞臺中心。這種演出培養(yǎng),勝過任何課堂教學,觀眾也愛看。我最高興的是,全本《長生殿》獲得藝術與市場雙豐收,給昆曲推陳出新指明了方向,是昆曲今后發(fā)展的一個范本?!堕L生殿》《牡丹亭》《琵琶記》《桃花扇》,我們有那么多經(jīng)典,都是我們本民族的東西,都能經(jīng)久不衰地排下去。
我支持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但守正是前提。真正吸引觀眾的創(chuàng)新,都是建立在昆曲藝術本體上的。離開本體,再怎樣變化都沒用。聽了半天不像昆曲,唱什么呢?
記者:經(jīng)過您的悉心培養(yǎng),以谷好好、黎安、吳雙等為代表的中青年昆曲演員已成為當今昆曲舞臺的中流砥柱。我們常說,“學藝要有悟性”,您如何理解和培養(yǎng)戲曲演員的“悟性”?
蔡正仁:我從我的老師身上體會到,藝無止境。梨園行有句話,叫“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剛學三年,老師一招一式都能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再學三年,一旦體悟奧妙,覺得自己不行,反而是質的飛躍?!短鬃韺憽肥怯嵴耧w老師最拿手的戲。18歲時,我完全模仿老師在演。40多歲再演,就覺得自己以前演得不行,便給俞老師寫了封信。沒幾天老師回了一封厚厚的信來,第一句話便是:“你終于明白了?!彼f不必對自己不滿意,重要的是了解為什么不滿意、哪兒不滿意。這就是“初學三年”與“再學三年”的關系了。
記者:文化傳承的確是要花功夫、花力氣的事情。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蘊含著一代代人用一輩子積累的經(jīng)驗和智慧。您從12歲開始便再沒離開過昆曲,這種堅持特別有意義。
蔡正仁:學藝68年,我更能體悟昆曲的魅力,也更覺“寸步難行”。像《游園驚夢》,越唱越覺得有味道?!白盍萌舜荷墙衲辍保憧催@詞兒,一個字都改不掉。
隨著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昆曲將有更大發(fā)展?jié)摿?。一個劇種的傳承在于它自身的價值,昆曲本體的藝術性毋庸置疑,所以我相信它會越來越好。我們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學好、演好、傳承好昆曲,踏踏實實地奮斗。
對話人:蔡正仁(昆曲表演藝術家) 曹玲娟(本報記者)
編輯:楊嵐
關鍵詞:昆曲 傳承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