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當好糧食“保管員”——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綜述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歷過糧食供給短缺無米為炊之痛,屢逢糧食產量的周期性波動、糧食價格的漲漲跌跌,還不時受到世界糧食危機的沖擊,但是都能化險為夷,保持糧食市場的基本穩(wěn)定。“這是由于我國建立起數量充足、質量良好、調度有序、覆蓋全國的糧食儲備體系,增強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才能從容應對自然災害,抵擋國際糧食危機的影響。”中國農業(yè)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軍說。
據了解,我國糧食倉容總量達到6.7億噸,無論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成千上萬個中央儲備糧庫和政策性糧庫,還是地方儲備糧庫,糧食數量充足,質量良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長期處于短缺狀態(tài),糧食底子薄,沒有周轉回旋余地,稍有災害就有斷糧之虞。改革開放以來,糧食流通體制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糧食生產不斷取得豐收,從供給短缺轉為基本自給,豐年略有盈余,為糧食儲備制度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1990年,我國抓住糧食豐收的機遇,建設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實行國家集中有效管理,以豐補歉,調劑余缺,正式建立了新時期中國糧食儲備新制度和新體系。
國家在建立中央儲備糧食體系的同時,也積極推進地方糧食儲備建設。特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糧食主銷區(qū),不斷深化與糧食主產區(qū)的合作,甚至在產區(qū)建設糧庫,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中央、省、縣(市)三級儲備體系,建立起運轉高效、管理規(guī)范的糧食儲備制度和體系。
儲糧千日,用糧一時。儲備糧的政策目標就是賑災、穩(wěn)市、恤農。我國糧食儲備制度建立以來,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協(xié)調行動,經受住了1991年淮河全流域大水災、1993年至1994年通貨膨脹、1998年特大洪災、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汶川特大地震、世界糧食危機等自然災害、糧食危機的沖擊,一次次化險為夷,保持了糧價的總體穩(wěn)定,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
儲備糧投放能夠有效抑制通貨膨脹。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糧食危機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糧價上漲的壓力向國內傳導。中儲糧迅速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糧,確保了國內糧食價格不大漲、不大落,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基本保持穩(wěn)定,我國成為世界糧食危機中的“安全島”。
當前,國家政策性糧食拍賣交易已經成為引領市場行情走向的“風向標”,成為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有效載體。目前,2014年成立的國家糧食交易中心與29個省級交易分中心聯(lián)網交易,定期開展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在全國基本形成了統(tǒng)一、競爭、有序流通的糧食競價交易平臺,力求實現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較為有效地引導糧食價格在合理區(qū)間運行。
“糧食庫存數量是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標?!眹野l(fā)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yè)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主任涂圣偉說,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糧食產需處于緊平衡的人口大國來說,必須要高度重視糧食儲備建設,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guī)模,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要堅持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近年來,我國推進糧食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相繼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臨儲政策,調低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為市場化收儲留出了市場空間,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收儲的新格局。國家在發(fā)揮國有儲備企業(yè)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鼓勵和支持企業(yè)存糧,發(fā)揮好周轉儲備的市場調節(jié)作用。
不斷完善糧食儲備法律法規(guī),加快提升依法管糧管儲水平,依靠法治手段確保儲糧安全。如今,中央儲備糧有明確的儲備管理相應法律,但是,數量龐大的政策性糧食卻缺乏專門的法律保障,有必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建設,使得糧食的收儲以及日常倉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全面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要建好用好儲備設施,調整優(yōu)化設施布局;加強信息化建設,持續(xù)推動倉儲智能化;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大力實施科技興糧。(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編輯:秦云
關鍵詞:糧食 保管員 糧食儲備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