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文明:“4+0”高職本科生 未來認誰為“母?!?/span>
暑假伊始,按照兩校計劃,廣州某高職與相距逾220公里外的某本科高?!?+0”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某專業(yè)17級本科班學生,從廣州趕往本科學校校本部,開展為期一周的學習和生活。
這種“4+0”是一種跨高職和本科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在省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下,利用本科院校招生計劃,學生被錄之后,直接放在高職院校培養(yǎng)4年,達標后頒發(fā)本科院校畢業(yè)證學位證。這類學生從新生報到之日起,就沒踏進過本科院校大門一步,在校本部的學制為“0”,因此得名“4+0”模式。
事實上,為這一周的安排,兩校都花了相當大的心思,克服了不少困難。學校和老師們用心良苦,希望通過短期交流,讓在高職院校學習了一年的同學利用暑假去本科院校了解情況,感受文化,體驗生活。按照負責老師們的預想,認為學生們一定會高興、新奇,充滿期待。
可是,令帶隊老師大跌眼鏡的是,當同學們到達校本部時,他們臉上沒有興奮欣喜,而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情緒。最令老師們五味雜陳的是,兩位同學面對本部校門,各自拍了照片在朋友圈上發(fā)出,配上文字表達感慨:“你的孤兒回來了!” “算是回娘家嗎?”
這兩條信息引發(fā)班上同學強烈共鳴,揪扯著老師的心。換位一想,學生的感觸是發(fā)自肺腑的心里話,是見到傳說中“母校”的第一直覺。理論上而言,他們錄取通知書上寫的學校是這所本科院校,未來畢業(yè)證學位證上寫的也是這所學校,這里應該就是“母校”??墒?他們卻沒在這里待幾天,而是“借讀”在數百里之外的“別人家”的學?!@可不就是飄零在外的“孤兒”的感覺嗎?此番到校,可不就是“回娘家”的感覺嗎?
坦率地說,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階段、特別政策下產生的特定學生特有的心理扭曲現(xiàn)象。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好的公辦高職院校有能力辦本科,但是國家政策不讓,反而只讓民辦高職升格辦本科。因此好的公辦高職只得獨辟蹊徑“曲線救?!?不惜代價“花錢賺吆喝”。
這種情況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展,即所謂的“高職本科”模式,通常來說,有“2+2” 和“4+0”兩種,讓學生產生強烈“孤兒”感、“回娘家”感的可能是“4+0”模式?!?+2”模式因為學生頭兩年在校本部學習生活,對本部的認同度和歸宿感與其他學生無異,經過兩年已基本內化固定。
“4+0”模式下產生的“孤兒”“回娘家”的心態(tài),完全是他們對校本部沒有歸屬感的真實寫照。在一個學生眼里,那張某大學畢業(yè)文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所大學里所有的精神體驗,包括聽過的大師課程,受過的文化熏陶,經過的各項活動,伴過的人和事物。學生畢業(yè)經年之后,翻開畢業(yè)證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大學美好記憶,就能聯(lián)想起歷久彌香的大學青春故事,而絕非眼前的畢業(yè)證書上校名和大學生活毫不相干的完全割裂。
這種割裂、不相干會讓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筆者甚至看到這些學生,心理產生無比的同情,想著他們未來畢業(yè)后,勢必導致大學母校辨識認同度低——是認高職為“母?!边€是認本科為“母校”?
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體驗感受,滿足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追尋,也是人本校園建設的基本邏輯。因此,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要尊重事實,善待學生,減少人為政策偏差帶來的學生心理傷害和痛楚。
筆者覺得,對“高職本科”模式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杜絕放羊式,杜絕本科院校把學生放在高職后,甩手不管不問,完全交給高職。二是防止高職擠占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造成對于自己學生事實的不公。比如,高職有可能把最好的師資實訓實驗條件向本科生傾斜,沖擊了高職正常教學,影響了培養(yǎng)質量,繼而引起高職學生不滿意,正所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優(yōu)待了養(yǎng)子,虧待了兒子”。
同時,對“4+0”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值得重新審視和從嚴控制。從實踐效果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高職應多安排學生到校本部做實驗、聽講座、參加活動,本部老師也應多到高職給學生上課輔導,進行學生跟蹤教育。對于不同城的兩所學校,這樣的異地“4+0”模式悠著點為好,不搞甚至明令叫停也罷。(劉文明)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學生 高職 4+0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