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因親屬而濫功爵
編者按
公,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核心理念,亦是歷代治理者的一種崇高追求。有公,就有私。千百年來,公與私的問題,始終是治理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是檢驗(yàn)治理者胸襟格局的試金石,也是照鑒王朝興衰成敗的鏡子。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上不少英主與賢臣在公與私問題上的故事,今天讀來仍有借鑒意義。
對于治理者而言,在公與私的問題上,親戚、僚屬、身邊人可說是第一道坎。古往今來,能過這道坎的并不多。但在一些雄主那里,卻能處理得公私分明,正氣干云,實(shí)屬難能可貴。
晉文公嚴(yán)賞三等
比如春秋時期的晉文公重耳。因?yàn)轶P姬之亂,他在42歲時,就開始被迫流亡在外。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居然有一大批賢才追隨于他,還有數(shù)十位不知名的人,堪稱古今一大奇事。
晉文公復(fù)國成功,這些追隨者就是功臣。面對這些患難之交,他是如何論功行賞的呢?他分賞為三等,以從亡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還下詔懸于國門:若有遺漏功勞者,請直言。照理,這等行賞之法,完全出于公心,應(yīng)該為大家理解佩服。但是,他的身邊人首先就表示不服。
這個身邊人,就是和他一起出亡的仆人壺叔。這樣的身邊人,我們今天理解起來也不困難。不難想象,在這種逃難的日子里,這個仆人必是鞍前馬后地效勞,生怕主子餓著凍著,盡可能把艱苦的日子過得讓主子感覺舒坦一點(diǎn)。這樣一個費(fèi)心盡力的仆人,在主子論功行賞時,卻沒他什么事,內(nèi)心里怎能服氣?于是這位壺叔急了,直接找主子去了。說:你三次行賞,都沒有我,請問我有什么罪過?他問得還算有點(diǎn)藝術(shù),不說自己的功勞,只問自己的罪過,卻掩不了“沒功勞有苦勞,沒苦勞有疲勞”的訴苦心思,同時也有點(diǎn)“與領(lǐng)導(dǎo)親近,你得優(yōu)先關(guān)照我”的心理優(yōu)越感。但是,晉文公并沒有動惻隱之心而亂了法度。
據(jù)《史記》載,晉文公說:“導(dǎo)我以仁義”。用德惠來防范我的過失,受上賞。以善行輔佐我,終于使我得以成就功業(yè),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復(fù)次賞。至于奔走之勞、匹夫之力,又在其次。“三賞之后,故且及子?!边@說明,晉文公心里的行賞賬算得很明白,其標(biāo)準(zhǔn),是功勞大小而非關(guān)系親疏。壺叔的功勞,屬于“奔走之勞、匹夫之力”,不能和“三賞”相提并論。
晉文公賞得分明,壺叔便“愧服”。其愧當(dāng)在于操之過急又有非分之想,其服在于行賞標(biāo)準(zhǔn)的清晰分明。更妙的是,壺叔因此當(dāng)了“反面教員”,因?yàn)檫@樣的故事常常是不脛而走的,如史載“晉人聞之,皆說(悅)”。
從某種意義上說,雄主是歡迎這樣的“反面教員”跳出來自己露丑的,因?yàn)樗麄兺o雄主提供了一個立標(biāo)準(zhǔn)、得人心的機(jī)會。而庸主則往往會因奈何不了情面,而給身邊人開了徇私的口子,結(jié)果當(dāng)然只會是私門一開、人心漸失了。
李世民不遺私恩
歷史上,這樣的反面教員,還有唐朝的淮安王李神通。
此公來頭不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叔父,同時也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他和李世民的私交也非同一般。據(jù)《資治通鑒》載,當(dāng)時,太子李建成曾在某個晚上召李世民前來,卻在酒里下毒想殺了李世民,在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數(shù)升”時,是李神通扶他回府的。
因此,在李世民即位封賞功臣之時,李神通見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定得比自己大,便心中大為不服,跳出來說自己在關(guān)西起兵首先響應(yīng)義旗,房玄齡、杜如晦他們只不過“專弄刀筆”,功勞怎么比自己還高呢?估計李神通內(nèi)心里的“小九九”是:于公于私于親,自己的功勞都應(yīng)該是至高無上的。
結(jié)果,李世民一點(diǎn)面子也沒給他,直接把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給撕干凈了。李世民說:叔父你首先響應(yīng)不假,但也是自己想擺脫災(zāi)禍,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你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你丟兵棄甲。這是先對李神通的功勞給了個實(shí)事求是的評價。接下來李世民說:“玄齡等運(yùn)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吝惜),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勛臣同賞耳!”這等于是一面說房玄齡等的功勞的確比你大,一面說咱們雖親卻不能以私廢公?!安豢梢运蕉鳛E與勛臣同賞”,這話說得可謂擲地有聲,千載以下仍貫耳如雷。
李神通聽后有何表情,未見史書記載,是否口服心不服也不得而知。但這一番對話,效果奇佳,使?fàn)幑φ卟辉傧酄幜?,而靜待李世民之公道論功。史書如此記載:諸將相互議論“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吾儕何敢不安其分”。這就是為上者大公無私,其下屬都很服氣,就都能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把精力用在干事上。
然而,下屬諸將這么想,但那些親戚、僚屬、身邊人未必這么想。當(dāng)時,秦王府的那些舊僚屬未能升官的,漸漸地就有不少怨言:“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宮、齊府人之后。”他們的意思很明顯,這么多年鞍前馬后的,現(xiàn)在拜官封爵,反而都在前太子、齊王僚屬的后面,這很不合情理嘛。
顯然,在親戚、僚屬、身邊人那里,論事斷情的標(biāo)準(zhǔn),只在親疏。他們從來不去想自己的能力如何,功勞怎樣。也不去想治國理政的大事,是應(yīng)該能者居之還是親者居之的問題。
李世民對這些人的論調(diào)予以了駁斥,同樣是擲地有聲。他說:“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也,當(dāng)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后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言嗟怨,豈為政之體乎!”
這段文言并不難理解,用今天的視角來解讀一下就是,居上位者大公無私,才能讓眾人心服。我們這些領(lǐng)導(dǎo)干部吃的穿的都是取自百姓,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設(shè)官定職都應(yīng)是為百姓,理應(yīng)擇賢才而用,決不可為私。哪能因?yàn)橛H疏而分彼此?如果與自己關(guān)系一般的很有賢能,與自己關(guān)系很鐵的很不成個樣子,怎么能舍賢能的人而用無能的人呢?如果我們不去判斷所任用的官員是否賢能,只是在那嗚里哇拉發(fā)議論、亂抱怨,這豈是為政之道?
漢武帝私其所愛
相形之下,漢武帝劉徹雖亦為雄主,但在處理公與私的問題上,就要遜色很多。比如,他進(jìn)入晚年,開始用官職來徇私。李夫人是他的寵妾,卻紅顏薄命,染疾臨終之際,托武帝照顧她兄弟,漢武帝還就真敢拿官職作交易。
李廣利唯一的資本就是李夫人哥哥這個身份。就這個資本,漢武帝居然敢用將軍要職用來交換。任命他為貳師將軍,征討大宛國,期待以此立功而封侯。三年兩征大宛,損失幾萬兵力,耗費(fèi)全國財富,所得微乎其微,卻仍因“戰(zhàn)功卓著”而受封海西侯。后來,李廣利投降匈奴,被漢武帝滅了三族。再后來,李廣利本人亦為匈奴人所殺。
對此,司馬光批評道:“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茍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僥幸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武帝有見于封國,無見于置將”。
在司馬光看來,與其讓他通過建功而封侯,還不如直接封呢;漢武帝處理封國事務(wù)有見地,卻不擅長選擇將領(lǐng)。其實(shí),這哪里是“無見”,根本原因則是私心太甚,一心想滿足寵妾的遺愿而已。因?yàn)樽约合矚g某個人,就把他放在重要崗位,希望他建功立業(yè),而不論其賢愚與否,這簡直就是自毀長城。如此以公徇私地玩下去,就很容易玩完。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李世民 功勞 身邊 晉文公 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