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為什么學校和家庭的教育邊界逐漸模糊
近年來,通訊方便了,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卻愈加“繁瑣”。教師群發(fā)消息猶如“轟炸”:公布表揚名單,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家長檢查作業(yè)……家長對教師的預期也形成慣性——作為高中教師的我,常常被家長詢問:“需要我們做什么?”或者“孩子近期的學習任務是什么?”
我在家長會上經常說:“學習層面的事,交給孩子們自己操心就可以了。平時有什么問題學生盡可以來找我,不用再通過你們。”在家庭和學校的溝通層面,我覺得“沒有消息”就算不是“好消息”,至少也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家校交流理應盡量消除冗余內容。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本來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邊界。
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校,是經歷了現代工業(yè)化社會以來有明確社會分工以后的產物。教師獲得職業(yè)技能和執(zhí)教資格,要經過長期專業(yè)培訓和層層考核。社會對教師身份的認同,有相當一部分就建立在這一專業(yè)化過程上。教師如果把過多的屬于本專業(yè)范疇的任務轉給家長,除去自身的義務不論,在實施的可能性上也要打一個問號——那些由家長來做的檢查,來做的美工作品,來寫的小論文,真能實現教學的初衷嗎?
學校不是萬能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行為和實踐,很難精確估量對個體學生的作用。這時候,確實需要家庭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護,需要家長與學校通力合作,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家庭與學校的不同分工,構成學生教育生活的兩極,它們有著不同的行為策略和教育偏重點——那種《卡爾威特教育全書》里提及的以一人之力承擔起學校和家庭所有教育任務并完美完成的個例,只能發(fā)生在兩百年前的德國,在如今很難被復制了。
那么,為什么學校和家庭的教育邊界如今逐漸模糊乃至消失了?
最表層的原因,是學生在校時間一天天變長,應有的“家庭時光”完全變成了學校時光,使得家庭教育被動地依賴于學校教育。有的學校在安排晚自習以后,順帶也請家長來看晚自習。晚自習(和補課)的紀律一旦形成,每個家庭一起的“餐桌時間”就沒有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節(jié)日時間也縮水了,還談什么家庭教育呢?
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輿論對成績的要求日日加重,使得身為教育主體的教師掣肘頗多又苦不堪言,不得已轉嫁壓力到家長——用機械化的重復訓練和檢查來應對考試,的確能有效提高成績,但又以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教師的重壓最終變成了家長的負擔。雖然有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其不合理,但架不住群體性的急功近利和對學生成績的單向依賴。最終,是誰造成了邊界不清、責任他移的狀況,簡直成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之爭。
困局并不意味著無解。學校和家庭雙方首先需要對等的溝通和充分的體諒。建立家委會、家長學校,利用學校講臺資源和網絡平臺,充分交換教育專業(yè)人士和具有教育優(yōu)勢的家庭之間的意見和信息,進行教育教學的互助和交流,建立“一切為了孩子更好發(fā)展”的理念,盡量在保證升學數據的前提下做到遵循教育規(guī)律,這一切,雖然很難,可是總有起步的空間。各種以布置任務、交流學習信息為初衷的家長群,看似熱鬧,但信息的傳播總是不自覺地呈單向態(tài)勢,很難構成平等交流。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學校和家庭教育會有一次理性的重新界定,而非如現在這般模糊。
王舒成(中學教師)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學校 家庭 教育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