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評論:我為什么反感“你愿意為他而轉(zhuǎn)嗎”
我為什么反感“你愿意為他而轉(zhuǎn)嗎”
曹林
新聞照片上的兩個老人,既讓人感動和溫暖,又讓人覺得沉重和心疼。
岷江河畔一戶民房前,兩位老朋友相談甚歡。匍匐在門檻上編篾器的是67歲的李佰洲,前來收貨的則是岷江對岸80歲的羅萬生。41年前的一場意外,李佰洲高位截癱,此后他趴在木板上編織篾器,靠手藝養(yǎng)家,連門檻都磨出了6厘米的凹槽。好在生活給予的不只是艱辛,還有善意——李大爺竹編了41年,岷江對岸的羅大爺買了31年。如今竹編器具越來越不好賣,羅大爺?shù)臏N品就堆了半間屋,但仍堅持半月一次雷打不動上門收購?!爸灰憷^續(xù)編,我就繼續(xù)買!哪天我不在了,子女可以接著買?!?/span>
雖然高位截癱身體殘廢,但李大爺不愿成為“廢人”,堅持靠手藝養(yǎng)家,自強不息的精神讓人充滿敬意。你自強不息用力生活,我溫柔以待用力鼓勵。羅萬生31年來雷打不動堅持“收購”,既給了李佰洲生活的希望,也給了李佰洲尊嚴。你住江之南,我住江之北,這情緣常用來形容美好的愛情,而兩位老人31年的這份交情,更有一種觸動人心的美好力量。李大爺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羅大爺滯銷品堆了半間屋”這個秘密,他能做的是,把篾器質(zhì)量做得更好一些,這樣可以讓收購的羅大爺更好賣。
溫暖之外,總讓人覺得有些沉重和虐心。這種弱者對弱者的慈善,讓人不忍心沉浸于溫暖之中去贊美這種菩薩心腸。如果羅大爺是一個富人,家財萬貫,生活無憂,以這種方式長年資助高位截癱的李大爺,我們會樂見并很欣慰??闪_大爺80歲了,家中并不富裕,他也要生活,要靠兒女養(yǎng)老,篾器賣不出去,不斷要用錢貼進去,守著這個秘密,維持著李大爺?shù)南Mc尊嚴。貧困中的這種堅守與善意,更可貴,更讓人肅然起敬,底層弱者與弱者的守望攙扶,讓人淚目。可這總讓人無法心安。
??吹矫襟w報道這種底層互助的故事,弱者對弱者的慈善,感動之外總覺得很沉重。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七旬老人徒步百里賣秸稈,民工含淚買下稱想起父親當年辛苦操持家庭。還看過另一條新聞:一個貧困的山村教師,3年來背負著別人的誤解甚至指責,獨自下井挖煤,利用周末修路、跑摩的,將微薄的收入用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媒體報道的很多感人故事,都屬于“弱者對弱者的慈善”。
只有100元的人,把僅有的100元都用于慈善;有100萬的人,拿出100元捐給最需要的人。兩者相比,前者更讓人感動和充滿敬意,但我們不想沉浸于這種“透支好人”的殘酷感動中,更想看到后面的故事,因為后者才是慈善應有的樣子。慈善應該充滿陽光,而不是寫滿悲情。強者對弱者的慈善,讓人看到的是陽光和溫暖,而弱者對弱者的慈善,感動之外則帶著很多沉重的悲情。
有新媒體在轉(zhuǎn)發(fā)這類讓人感動的好人故事時,常常會在前面加一句,“今天,你愿意為他們轉(zhuǎn)發(fā)嗎?”說實話,我是比較反感這句話的。媒體報道這樣的善人善舉,讓這種善心善意被更多人知道,喚起社會愛心,這是媒體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慈善。但很多時候,“你愿意為他們轉(zhuǎn)發(fā)嗎?”帶著濃厚的誘導轉(zhuǎn)發(fā)和自我推銷成分,如此強化媒體存在感、以媒體為中心的傳播敘述,讓人很不舒服。因為,這時候的“轉(zhuǎn)發(fā)量”也許能提升媒體點擊量,營造“向愛心和善良致敬”的傳播幻覺,卻對解決實際問題并沒有什么幫助。海量的轉(zhuǎn)發(fā)中,人們無法參與其中,只是一個抽象的感動者,而感動轉(zhuǎn)過身去就被忘了。“你愿意為他轉(zhuǎn)嗎?”只是在消費公眾愛心,而不是以新聞主角為中心,替他們解決現(xiàn)實困境。
很多網(wǎng)友在轉(zhuǎn)發(fā)這種新聞時,都有一種無力感。有的說,好像不轉(zhuǎn)就沒有愛心一樣,可這種事情不是鼻子一酸、轉(zhuǎn)一轉(zhuǎn)就能解決的。有的說,這種轉(zhuǎn)發(fā)有什么意義呢,特別想買那個老人編的篾器,可不知道怎么買,很想幫幫那個老人,卻使不上力。與其“今天,你愿意為他轉(zhuǎn)嗎?”,不如做點力所能及解決現(xiàn)實困境的事,搭建一個讓公眾能參與的橋梁。當然,做這樣實在的事遠比一句“你愿意為他轉(zhuǎn)嗎”要麻煩很多,要付出很多努力。對這些沉重的美好和善良,多點兒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善意,少點兒自我感動和消費吧。
編輯:梁霄
關鍵詞:評論 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