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評論 評論
有什么樣的情懷,就有什么樣的邊關(guān)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不管是親歷還是想象,邊關(guān)的所有故事,都有跡可循。
今天,在廣西千里邊防線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最滋養(yǎng)人心的是一茬茬軍民攜手守邊護邊的家國情懷。不管他們是哪個民族、何種身份、身處何種位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戍邊人。
“邊陲之戍,用保封疆,國之大防,莫過于此。”文字或許難以淋漓盡致地描述邊關(guān)之重,但走近一個個活生生的戍邊人,我們卻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邊關(guān)的“質(zhì)地”與“重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位戍邊人都是一座界碑,清晰地標示出祖國的邊界和人生的境界。
觀察維度一:邊防軍人
一抔泥土,成為軍旅生涯的珍藏
螺絲釘不起眼,卻鉚住了穩(wěn)邊固防巨輪上的每塊鐵板。那山、那水、那哨所,他們是那群頭頂邊關(guān)月的最可愛的人
廣西邊城龍州,扣梅嶺高地。劉云慶最后一次爬上這片曾讓他魂牽夢縈的山峰。
登高望遠,眼里盡是美不勝收的茵茵草地。綠意蒼茫,一如他20年前第一次見到時的模樣。只是,他此刻的內(nèi)心沒了恐懼,卻多了一份難舍的感傷。
英雄不老,只是抵不過歲月的滄桑。站在這片昔日令人毛骨悚然的雷場高地,劉云慶不禁思緒翻飛——
那場邊境大排雷的721個日日夜夜,他親手排除2000余枚地雷,移交12萬平方米和平土地,3次死里逃生……如今,面對單位縮編,這位“排雷英雄”坦然遞交了轉(zhuǎn)業(yè)報告。
劉云慶曾無數(shù)次想象,自己會像當年的許多戰(zhàn)友一樣,在雷場上胸戴大紅花,就地卸下軍銜,脫下軍裝。
山風呼嘯,人影寥寥。劉云慶轉(zhuǎn)身下山,走向自己曾戰(zhàn)斗過的雷場。他迎風蹲下身子,掬起一抔泥土,小心翼翼地裝進老舊的挎包,以此當作對自己20年邊防軍旅生涯的珍藏。
老邊防轉(zhuǎn)身下山,新一代戍邊人正在成長。
此時,扣梅嶺密林深處,槍炮聲隆隆,一場特殊的“入隊儀式”正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進行:20名即將加入邊防某部“天鷹”特戰(zhàn)分隊的戰(zhàn)士,在隊長石飛帶領(lǐng)下,迎來入隊前的最后一道考驗——叢林反恐演練考核。
此刻,站在這支隊伍前,年底即將退役的石飛知道,今天這場特別的儀式,或許就是自己明天離開邊關(guān)的告別儀式。
天天摸爬滾打在訓練場上,巡邏戰(zhàn)斗在邊境線上,石飛3次因傷住院手術(shù),全身上下多處骨折,連他自己都不太清楚身上到底還有哪些部位是“原配件”。
2015年春節(jié),妻子帶著剛滿3歲的女兒小小從成都千里迢迢趕到邊關(guān)。當晚,看著這個滿身都是傷疤的男人,妻子忍不住心酸落淚:“你看你,萬一要是身體落下個殘疾,叫我娘倆今后咋辦?”
一個男人在家是頂梁柱,是天是地,但在千里邊防線上,就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螺絲釘不起眼,卻鉚住了穩(wěn)邊固防巨輪上的每塊鐵板,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在邊關(guān)鑄成了一座讓人仰望的豐碑。
千里邊防線上,總在不斷上演著“離別與迎新”的故事。變的是一茬茬的官兵,不變的唯有那山、那水、那界碑、那一座座邊防哨所,還有那份對邊關(guān)近乎癡迷的情懷。
被中央軍委授予“衛(wèi)國戍邊模范連”的金雞山八連,一代代官兵把背土種菜作為扎根邊防的實際行動,硬是從石頭縫里,摳出365塊大小不一的菜地,耕耘出滿園的瓜果飄香。前來視察的100多位將軍由衷稱贊:“這里的每一捧泥土,都凝聚著官兵們衛(wèi)國戍邊的堅強決心!”
觀察維度二:邊境群眾
父兄的心愿,成為一家人的信仰
根在這里,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家。祖祖輩輩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是天然的家園捍衛(wèi)者
自1996年從父兄手中接過“哨棒”那一刻起,陸蘭軍再沒離開過哨所、離開過邊境線。
作為防城港市防城區(qū)峒中鎮(zhèn)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哨長,陸蘭軍永遠記得,上哨那天年邁的老父親說的一席話:“這里我和你二哥已經(jīng)守衛(wèi)了17年,腳下國土一寸未丟,如今交到你的手里,一定不能出現(xiàn)任何閃失。”
父兄的心愿,從此成為他們一家人的信仰。
每天,陸蘭軍都會帶上卷尺巡視守衛(wèi)的界碑,細心地對界碑進行三點定位。界碑離左邊的大松樹多少米,離右邊的石塊多少米,離后面的小土堆多少米,他都清清楚楚。
“從當哨兵的那一天起,從接過父兄鋼槍的那一刻起,他就懂得了使命的分量……”防城港市舉行“先鋒力量——防城港市創(chuàng)先爭優(yōu)十大先鋒人物”頒獎晚會上,評委會給出了陸蘭軍這樣的頒獎詞。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條路一輩子。陸蘭軍的無悔堅守,讓越來越多的邊境群眾感受到建設(shè)國防、守衛(wèi)邊疆的意義。如今,在這里,上哨所、當民兵成為一種時尚。峒中鎮(zhèn)有1萬多人當過民兵,防城區(qū)有13萬人當過民兵,整個防城港市邊境地區(qū)有20萬人當過民兵。
當家國情懷一旦融入一個人的精神血脈,根植于人們的靈魂深處,自然會孕育出千千萬萬個像陸蘭軍這樣的樸素戍邊人。廣西邊城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凌尚前也是如此。
一條蜿蜒崎嶇的邊境線,凌尚前走了整整36年。他說:“我的根在這里,腳下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守衛(wèi)哨所就是守衛(wèi)家園?!?/p>
根離不開土壤,而家園就是土壤最深厚的養(yǎng)分。在漫漫邊境線上,有人以天然的領(lǐng)土捍衛(wèi)者身份保家衛(wèi)國,比如陸蘭軍、凌尚前;也有人默默堅守著戍邊守土的精神家園,比如龍州烈士陵園主任鈕本同。
37年的守陵日子,猶如那座座挺起的墓碑,沉寂無聲。鈕本同用一生的倔強和堅韌,守護著烈士陵園里的1902位烈士英靈,守望著心中不曾失落過的對英雄的信仰。他說:“這輩子就在這里終老了?!?/p>
觀察維度三:地方干部
愛他們,就守好他們?yōu)M熱血的土地
打造大邊防格局,讓每一座邊城都成為穩(wěn)固的要塞堡壘。治國先安邊,他們以滿腔熱忱傳遞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穿紅軍服、打綁腿、全程徒步……那年,邊城龍州縣縣委書記秦昆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lǐng)縣領(lǐng)導班子走紅軍當年走過的路。
后來,秦昆經(jīng)常帶著班子成員進行邊境踏勘,走巡邏路。他要大家和普通守邊戰(zhàn)士一樣,著戰(zhàn)士的迷彩,背戰(zhàn)士的裝具。很多干部由衷感慨:“每多走一次邊境路,就對國防多一分理解?!?/p>
龍州,素有“邊陲重鎮(zhèn)”之稱。這里,曾是孕育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的熱土,也是昔日烽火連天的邊境戰(zhàn)場。在革命老區(qū)為國守邊,秦昆有一種天然的歷史沉重感和使命感。每次開展國防教育,秦昆都不忘大談龍州屈辱史和邊境軍事斗爭史——
因軍力不振、國防衰落,晚清政府在龍州修了使館,卻沒有簽證權(quán);修了火車站,卻不能通火車;修了大小連城,卻擋不住侵略者的槍炮。
每談及此,他都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那么多將士為了保衛(wèi)邊疆,曾在這里流血犧牲,我們作為當?shù)厝?,不為保衛(wèi)邊防盡一份責任,怎么對得起曾經(jīng)犧牲的戍邊將士?”
就像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著樹木的生長,國防情結(jié)也成為廣西邊境各級黨政領(lǐng)導干部融入血脈的傳承。走在邊境線上,許多領(lǐng)導干部見到軍人就像見到親人,說起國家聊起國防就熱血沸騰。被軍民贊譽為“邊關(guān)最美女書記”的大新縣縣委書記趙麗,就是這樣一位“父母官”。
上世紀90年代初,邊境的戰(zhàn)火硝煙剛剛散去,軍人后代的趙麗大學畢業(yè),便選擇到離邊境不遠的寧明縣東安鄉(xiāng)中學任教。
那天,她帶著一群學生前往寧明烈士陵園祭掃。站在肅穆的烈士陵園里,望著眼前600多名為國捐軀的烈士墓碑,趙麗年輕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對先烈最好的紀念,就是守好他們?yōu)M熱血的土地,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yè)?!?/p>
多年來,這種感恩烈士、穩(wěn)邊固防的家國情懷,成為她任職每個地方的鮮明印記。不論走到哪里,她都時刻不忘提高邊境群眾“心中有國家,腦中有國防,眼中有國旗,口中有國歌,行中有國格”的國家意識。
邊關(guān)有冷月,有鐵骨,更有流淌在心底的愛。
離開邊境前,記者采訪了邊城靖西市市委書記鐘恒欽。這位土生土長的壯鄉(xiāng)人,對邊疆的歷史變遷和一代代戍邊人的悲壯經(jīng)歷如數(shù)家珍,字里話間都是家與國。
每年清明節(jié),鐘恒欽都要組織大家為靖西邊境烈士陵園的每一座墳塋,獻上一朵鮮紅的玫瑰和3個蘋果。在他看來,只有鮮紅的玫瑰,才能祭奠這些太過年輕的英魂?。惖浜辍×_文義 陳建文)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情懷 邊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