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打破路徑依賴需要形成合力
共享單車的走紅,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帶來了沸騰的爭議,亂停亂放、私自占用、損毀車輛、影響安全等數(shù)不勝數(shù),以致引發(fā)“中國人沒素質(zhì)”的大討論。日前,百度地圖接入共享單車,解決綜合性出行的難題;開放平臺解決開發(fā)者的成本難題;用技術為國人素質(zhì)提供可靠支撐。
科學技術無疑能提供使用的方便和秩序的規(guī)范,但是能否為國人素質(zhì)提供多少可靠的支撐,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正是因為網(wǎng)絡的發(fā)展,電信詐騙才愈演愈烈,花樣翻新防不勝防。單純從素質(zhì)的角度探討共享單車遭遇的窘境,不外是損人利己與損人不利己兩類。撇開道德層面的趨利和破壞性心理的種種宣泄,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幾代人的教育——存在著情與愛的偏差。
愛國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目谔?,但是如何愛國,落實起來卻不簡單。因為人的目力所及大抵止于眼前,一花一草,一米一粟,它們都是具體而微的。如何去愛,靠的就是行動。這兩天,一個小學生扶起一輛輛單車的行為竄紅網(wǎng)絡。他用行動詮釋了愛——愛人、愛物亦即愛國。
今天,先不要說共享單車在街頭的亂象,你就是走進多少所大學的校園,就是幾十輛單車被風吹倒,有人過去扶起擺正嗎?來去匆匆,視而不見。其原因正是我們從小到大忽視了愛的教育,情的陶冶。根本沒有萬物平等的哲思。金圣嘆“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來”,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理念闕如。無情、無愛,無視、冷漠自是世風世態(tài)的必然。
一個孩子扶車的視頻應引起整個教育界的反思與重視。既然我們可以寫出“別踩我,我怕疼”的關于小草的提醒,那么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教育就應該貫穿到整個愛的教育里,使愛成為一種全民族的群體情感,群體行為,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快跨入到人文領域的巔峰與前列。說到底,技術支撐“一下”可以,但是人性之愛才是素質(zhì)的根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單車 打破 路徑 依賴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