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武亦姝和趙雷為何火了
近段時間,一個“才子”、一個“佳人”陸續(xù)成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趙雷,一位民謠歌手,憑著一首《成都》,在湖南衛(wèi)視節(jié)目《歌手》中甫一登臺,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學(xué)生,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上一鳴驚人,成功問鼎。一個現(xiàn)代、一個傳統(tǒng),兩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邊,背后或有著相似的原因:喚醒人們對優(yōu)雅文化的渴望 。
撇開《成都》的曲調(diào)不說,它的詞本身就是一首詩歌?!白屛业粝卵蹨I的,不止昨夜的酒。讓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溫柔……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抑揚頓挫的韻律、畫面十足的文字,比起聲嘶力竭的無端發(fā)泄,趙雷的筆觸就像冬日的一縷陽光,給我們帶來溫暖而沉靜的安撫。也無怪乎有人在安靜聽完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為趙雷的《成都》更加成都?!痹掚m繞,卻點出了《成都》火的緣由:共鳴。
同樣,武亦姝的火,也不僅僅因為她高挑的個子、俊秀的外表、溫婉的氣質(zhì),更是她身上浸潤的深厚文化底蘊對集體記憶的喚醒。從《詩經(jīng)》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將進(jìn)酒》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武亦姝用舞臺上的驚艷表現(xiàn),喚醒了無數(shù)觀眾共同的文化記憶。很多人或許在忙碌的生活中,在紅塵的追逐中,早已經(jīng)忘記了詩詞的意義,但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那些純潔心靈、凈化靈魂的傳統(tǒng)文化,就隱藏在心靈深處。這樣的集體記憶,怎能不令人淚奔?怎能不令人感動?
其實,不管是打動人心的民謠,還是古典雅致的詩詞,流淌于其間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詩詞,自不用說。不少民謠,也正是因為其歷經(jīng)打磨后,刻畫出人生的百態(tài),引發(fā)大家的共鳴,增厚人心的土壤,由此才成為“爆款”。葉嘉瑩先生曾指出,詩歌的用處,正在其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于感發(fā)、富于聯(lián)想、更富于高瞻遠(yuǎn)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其他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一部作品,假如充斥著庸俗、低俗的元素,彌漫著無聊、空洞的氣息,或許能贏得一時火爆,但卻難言持久。更別說,那樣的作品除去發(fā)泄、抱怨之外,對于心靈成長,又有何益可言呢?所以說,有意義的作品才是培厚文化土壤的養(yǎng)料。
當(dāng)然,俗和雅,并非截然對立。雅,并不意味著追求“小眾化”,不考慮大眾的接受能力;雅,更不意味著故弄玄虛、無病呻吟。恰恰相反,所謂的“雅”,是要以“意義”馴服“庸俗”,用樸素純粹的美打動人心。那些傳唱久遠(yuǎn)的歌曲,那些廣為流傳的詩歌,不管是讓人感動也好,引人深思也罷,不都因其有著獨特的美才被人們傳唱么?可以說,“雅”的品質(zhì),有時同樣需要有“俗”的演繹,只不過,這種“俗”并非庸俗、爛俗,而是通俗。
趙雷、武亦姝有兩句話,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人生需要不斷感動,才能守住那些始終干凈的東西”;另一句是,“文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烙印終歸會顯現(xiàn)出它的力量”?!笆冀K干凈的東西”“文化的烙印”,表述雖有不同,但無疑,都是對雅文化的一種呼喚。拒絕那些虛偽的東西,用有意義的文化涵養(yǎng)現(xiàn)代心靈,這,或許是是趙雷、武亦姝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文化啟示。
編輯:劉小源
關(guān)鍵詞:趙雷 文化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