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為什么元宵要“鬧”
說起鬧元宵,這個“鬧”是有來頭的?!独バ潞现尽吩?“上元節(jié),鳴金達(dá)旦,曰‘鬧元宵’。”《清嘉錄》寫道:“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fēng)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zhí)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稱‘走馬鑼鼓’。”看來,確實是鬧。
老底子上海人鬧元宵,“三部曲”不可少,那就是:吃、看、走。
吃,元宵吃的主打不是一桌菜,而是一道點心; 這就是上海人叫做的湯團(tuán)?!半[隱輕雷度短欄,磨均香稻雪成看。卻教纖手爭奇巧,果餡翻新斗粉團(tuán)?!?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上海人過元宵還有個特點,正月十五吃湯團(tuán),正月十六吃餛飩; 也有在十五那天,湯團(tuán)和餛飩統(tǒng)吃的。十五吃湯團(tuán)圖美滿團(tuán)圓,十六吃餛飩叫吃“財亨餛飩”。吃元宵吃餛飩,要圓滿,要發(fā)財。
元宵節(jié)看元宵燈,路人皆指兔子燈,卻不知上海最有名氣的元宵燈是傘燈。清人毛祥鱗在《墨傘錄》記錄:“滬邑元宵燈,以傘燈為最。燈作傘形,或圓、或六角、或以五色錦箋綴成,磨薄令如蟬翼。上鏤人物花鳥,細(xì)若繭絲。一燈之制,經(jīng)歲始成,雖費(fèi)百金不惜。”
傘燈屬文燈,龍燈屬武燈。清人張春華寫道:“游手環(huán)竹箔,作籠狀。蒙以绤,繪龍鱗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柄旋舞街巷。前導(dǎo)為燈牌,必書‘五谷豐登’、‘官清民樂’。又有編篾作一大珠,中籠以燭,為滾燈。尤有惡習(xí)滾燈,遇龍燈必械斗,為‘龍搶珠’?!?《滬城歲事衢歌》)文燈武燈游行于街,與兩旁住家、店鋪懸掛的蘭草等植物燈、兔子等動物燈、嬰戲等人物燈和八仙等故事燈交相輝映。另外,觀燈還伴有智力游戲猜燈謎,上海人叫“猜謎謎(音:每)子”。
自明清起,老城廂中心的城隍廟、豫園一帶就是滬上元宵觀燈的最鬧猛處。當(dāng)年元宵燈會之盛,在清人王韜的筆下可見一斑:“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弦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園中茗寮重敞,游人畢集……遠(yuǎn)近亭臺,燈火多于繁星,爆竹之聲累累如貫珠不絕,借以爭奇角勝?!鄙踔潦恰皦嫶溥z珠渾不覺,踏歌齊上水心亭”。
在老上海,女子在元宵夜要盛裝“走三橋”,走起來是呼朋喚友,成群結(jié)隊。走三橋,祛疾病;目的是為了把百病一走了之,在新年里健健康康。
上海城里走橋最熱的是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長生橋和如意橋。那陸家石橋又名學(xué)士橋,原名萬云橋;有20多級高,由大學(xué)士陸深捐建。這三橋因寓意祿、壽、福,而在走橋日里吃香。在郊區(qū),吃香的三橋是浦東有“小上?!敝Q的周浦的度民、裕民和蘇氏橋。
編輯:劉小源
關(guān)鍵詞:元宵 湯團(tuán) 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