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
近日,一檔名為《見字如面》的節(jié)目在某網絡平臺開播。一經播出,點擊量達到幾百萬,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3分,短短兩期播完,好評如潮。
這檔定位于“用書信打開歷史”的節(jié)目,其實并不花哨,只是請來一些影視演員朗讀名人書信,然后由嘉賓對背后的故事進行簡單解讀。沒有勁歌熱舞、大咖云集,卻透過文字與聲線,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沉靜之美,為這歲末年初的喧鬧熒屏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
書信曾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綜藝節(jié)目,名人書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林則徐的私信、曾國藩的家書、徐志摩熱烈的情話、劉慈欣在200年后對女兒的寄語……政壇人物、商業(yè)精英、藝術明星、科學巨匠,以至普通百姓,誰都可能是書信的創(chuàng)作者,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不可入信,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繾惓,書信穿透了歷史煙云,也記錄著當年的愛與痛。
如今,信息發(fā)達,生活節(jié)奏加快,魚雁傳書早已被即時通訊代替,與此同時,人們過于輕易的溝通表達,卻也失去了昔日的優(yōu)雅莊重,顯得直白粗陋了許多。同是表達思戀,我們通常只會說“想你”,而在武肅王錢鏐的信中,是“陌上花開,可緩緩歸”;在左權的抗戰(zhàn)家書中,又是感人至深的“何時相聚?念,念,念,念” ;而那種“云中誰寄錦書來”、“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悠長等待和對文字的珍重,在當下則更是難得。
這些被公開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每一封書信,都是一個歷史節(jié)點,都封存著一個鮮活的時代場景。觀眾聽到的不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師情懷。只要有心,就不難從中得到啟迪和靈魂的共鳴。
今天我們講書信,并不是要舍棄先進的通訊工具,追求某種特定的文體和形式,而是要對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深耕與發(fā)掘,與它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時代在進步,書信中那對民族的摯愛,對真理和藝術的思考,對朋友和孩子的期許,對親人和愛人的深情,那些糾結與頓悟、憂愁與喜悅,卻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它遠比浮夸的表演、快餐式的網絡文字更加豐富飽滿、生機蓬勃。
這檔節(jié)目能取得眼下的戰(zhàn)績,其實也并非偶然。近年來,立足傳統(tǒng)文化的《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詩詞大會》,以及展現國際視野的《非正式會談》和一些知識類脫口秀節(jié)目等,都取得了口碑和關注率的雙豐收。這透露出一個訊息:新時代的觀眾,并非只愛“小鮮肉”和低俗笑料,他們對高品質文化節(jié)目有著迫切的需求。一檔節(jié)目想從混戰(zhàn)中脫穎而出,未必要采用媚俗和迎合的姿態(tài),而要看它能不能在娛樂形式的包裹下,以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為源頭,釀造出獨特的精神內涵,引導觀眾的情趣品味,帶給他們高尚的心靈享受。
文化與娛樂并不矛盾。真正好的文化產品,正如這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并為他們所喜聞樂見,也必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書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