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四代港臺人的“中國觀”:根本無法切割
【環(huán)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按:2016年,兩岸關系遭遇重重考驗。隨著民進黨執(zhí)政臺灣、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識”,“臺獨”勢力愈益活躍。從旅行證件上貼“臺灣國”貼紙,到“去孫中山化”的相關提案,再到修正“公投法”,“獨派”小動作不斷。再看香港,梁頌恒、游蕙禎在立法會議員宣誓時刻意加入辱國和“港獨”字眼,“本土民主前線”發(fā)言人黃臺仰狂言“奪回主權,建立國家”,“港獨”不斷制造雜音?!芭_獨”與“港獨”奮力刷存在感,或多或少產生了一些影響。然而,他們宣揚的始終不是所有臺灣人和香港人的“中國觀”?!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臺灣和香港居民,他們的出生年代不同,成長生活背景迥異,但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能夠感知,大陸與臺灣、內地與香港有著太多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根本無法切割。
20后:“如今兩岸都豐衣足食,要好好珍惜”
“港獨絕對不可行,只會害死香港!”當年英姿煥發(fā)的抗日軍人黃光漢,如今已是白發(fā)蒼蒼的九旬老人。在香港生活已經近70年,他的一顆愛國心“一直沒有改變過”。
黃光漢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他1925年在廣州出生,13歲加入廣州模范團,參加抗日工作。他曾經隨軍隊入緬作戰(zhàn),擔任無線電通信兵。1950年,黃光漢決定隨兄長到香港謀生,他以為不會再卷入政治。然而1952年,香港居民區(qū)發(fā)生了一次大火,廣東省派來的慰問團體被港英政府拒絕入境,歡迎人員與警察發(fā)生沖突,混亂中,身為歡迎人員的黃光漢身中4槍。這件事讓他對港英政府產生了不滿,也成為他后來決定加入香港左派工會、成為愛國陣營一分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近年“港獨”言論甚囂塵上,黃光漢認為,在“一國兩制”方針中,“一國”是前提,是不可逾越的紅線,而且,“香港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從內地進口,有什么條件或資格搞獨立?”
經歷過戰(zhàn)爭年代的黃光漢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特別強調說,“當年全國軍民奮戰(zhàn)8年,用熱血和生命換來抗日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現在的年輕人要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了解中國歷史,成為一個有國家觀念的人,不可以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與黃光漢的感慨相似,今年93歲的臺灣老兵劉郅明對記者說,“那個時候是戰(zhàn)亂時代,不能跟現在相比了?,F在兩岸都豐衣足食,要好好珍惜如今得來不易的成果”。
劉郅明15歲那年,戰(zhàn)火燒到他的家鄉(xiāng)湖北廣濟(現為武穴市)。他17歲當上排長,手下有50個兵。他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回憶說,鄂西會戰(zhàn)讓他印象最深刻,當時日軍沖破防線,營里半年以上的老兵都犧牲在戰(zhàn)場,才訓練兩三天的新兵就得頂上,一天之內就要教新兵們裝子彈、瞄準,然后讓他們上戰(zhàn)場作戰(zhàn)。
劉郅明對記者說,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得知抗戰(zhàn)勝利,當他與伙伴聽見日本天皇廣播宣布戰(zhàn)敗投降時,高興得歡呼雀躍。后來國共內戰(zhàn),國民黨失利,1949年劉郅明跟著部隊到臺灣,1962年退役。
“我們一直很愛國,看到臺灣現在的情況,實在很擔憂?!眲③っ髡f,他看電視新聞時會經常抱怨,“現在臺灣人對國家民族的概念已愈來愈少了,愛國心更是很難見到了”。
40后:“選擇了中國, 就會和她并肩作戰(zhàn)”
“這份工作給了我小小的自豪感,我覺得自己是在為國家工作?!爆F年67歲的單志明如今可謂香港商界的精英人物,多年來,他經常在香港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為陸港兩地發(fā)展建言。當他回憶起四十多年前為一家國產文教用品公司推銷內地產品時,他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這么說。
后來,單志明創(chuàng)業(yè),成立了時代裘皮動物有限公司。1983年,他的事業(yè)如日中天。然而到了下半年,在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會談期間,不甘心的港英政府趁機搗亂,香港一時人心惶惶,港股、樓價猛跌。彼時的單志明已涉足房地產行業(yè),眼看資產每天在貶值,他陷入了兩難境地。最終,他選擇相信內地政府,沒有慌亂將股票低價拋出,“新中國一定可以力挽狂瀾”。后來,隨著中英談判深入,形勢逐漸明朗,烏云最終散去,他手中的籌碼一下子增值。他說:“我相信選擇很重要。我選擇了中國,就會和新中國并肩作戰(zhàn)。中國在不斷發(fā)展,所以我一直在上升?!?/p>
單志明對內地的感情由來已久,而對于與他同年代出生的臺北劉先生來說,他對大陸的想法經歷了“大轉彎”。劉先生上世紀40年代初出生,1949年隨父母到臺灣,退休前是一名媒體記者。他說,跟他同年代出生的外省二三代有個相同點,就是在國民黨政府“仇匪恨共”教育下長大,對大陸有一種害怕的心理。
劉先生說,在他上學和闖蕩社會時,大陸被塑造成一個“黑暗世界”,所以當臺灣開放探親、他的父親因思親心切回到家鄉(xiāng)福州購買住宅時,當時已工作的他仍不敢到大陸?!爸钡绞昵拔彝诵萘?和朋友一起到大陸旅游,我才發(fā)現,‘哇,大陸的進步與發(fā)展與我過去五六十年的看法完全不同’,所謂‘共匪’也沒有帶給我一點壓力與恐懼心理?!?/p>
劉先生后來每年到大陸旅游和探親訪友,“我發(fā)現大陸一年一個樣,與此同時,我氣憤從李登輝執(zhí)政起,臺灣的停滯與退步。我這幾年走遍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發(fā)現大陸西北有的城市的建設甚至超過臺北,原本‘臺灣比大陸繁榮’的自豪感漸漸化為慚愧?!彼f,他想過回大陸定居,但他無法割舍家中妻兒,“由此產生的難過與別扭難以言喻”。
60后:“自有意識開始,大陸于我就是如畫山河”
“父親出生于皖北,他1949年來到臺灣。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幾乎每天在飯桌上談安徽和淮河的種種。對于十幾歲離家的他來說,故鄉(xiāng)似乎就是瓜果特別香甜,比臺灣的好吃。”談起對大陸的最初印象,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鹿憶鹿如此回憶道。她說,“我的‘安徽’是胡適、文房四寶、黃山的組合,這些似乎距離我很遙遠,但在從小的文學閱讀中,它們都有代表意義,是文化,是思想,是傳統(tǒng)的象征”。后來,“我讀鄉(xiāng)下的一所中學,歷史老師在上課之余常會分享他童年時期的北京小吃,所以我一直對北京小吃心生向往?!甭箲浡拐f,她年少時,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到西湖、桂林、黃山、泰山這些父親魂牽夢縈的地方,“自有意識開始,大陸于我都是一大片心蕩神馳的如畫山河,我迫切地想要真正了解”。
1988年,鹿憶鹿第一次到大陸,后來,每年會造訪大大小小的城市。“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地區(qū)都去過,山河的陌生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熟悉感”,她說,“二十幾年來,看到了大陸的經濟飛漲”。不過鹿憶鹿認為,伴隨迅速發(fā)展,“感覺一些大陸人內心的沉穩(wěn)正慢慢消逝,功利成分很多,喜歡強調物質”。
“臺灣有改變,但很緩慢,對一項政策選擇、決定困難,一件事拖拉很久;大陸是想干就干,盡管有時霸道,但效率很快?!苯洺M鶃韮砂兜呐_商王品杰這樣總結,他是廣東中山杰克魔豆連鎖店的負責人。2000年他開始在中山闖蕩,從早年背著咖啡機的“節(jié)儉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到如今已小有知名度。在他看來,臺商如果不跟大陸接觸,就很難清楚知道當前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大陸的經濟進步快于臺灣”。
在香港從事廣告設計的方女士1986年第一次到北京,那時她在讀大學?!澳鞘且粋€寒冬,覺得市面很蕭條。”她向記者細細回憶說:“當年我們只能用外匯券,去了友誼商店買東西。我記得光是一包12片裝卡夫奶酪就80元。那時長安街中間沒有隔離欄,街上沒什么燈,我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汽車。”方女士總結她那時的感受是,“好奇多于好感,對于祖國什么時候能趕上世界的步伐,實在不抱樂觀的態(tài)度”。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廣州到處興建工程,感覺物質生活有了改善,但談不上富裕。而到2000年,就有到過香港的內地同事跟我聊天,對我們的居所感覺不可思議,‘那么小怎么住啊’”。
隨著與內地接觸越來越多,方女士有時也體會到一些“文化差異”。上世紀90年代在內地工作,最讓她頭痛的是“大家對質量OK的標準不同”。另外,“內地人有時候容易掉以輕心,不夠謹慎”。
雖然有“差異”,但方女士表示,“我喜歡內地朋友的直接與誠懇。而且內地人一般文學根基不錯,知道很多典故和歷史故事,跟他們聊天能學到很多東西。北京的出租車師傅會告訴你,長安街上的烏鴉是清朝的吉祥物。香港的出租車司機是不會這樣聊天的”。
80后:“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臺灣新黨發(fā)言人、青年委員會召集人王炳忠今年29歲,9月剛剛出版新作《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王炳忠從小被父母送到國語正音班,沒什么臺灣腔。“當時《青青河邊草》很紅,臺灣人覺得大陸人說話都像童星金銘那樣?!蓖醣腋嬖V《環(huán)球時報》記者,“所以大家一看見我就說,‘金銘來了’”。小時候來大陸,他一不聽話,大人就會嚇唬他“會被‘共匪’抓走”。可是這里的人說話又都很“金銘”,跟自己很像,讓他感覺“仿佛見到了親人”。
王炳忠回憶說,小學時,老師說大陸既不是國名也不是地名,老師也解釋不清為什么,他一直記著這個問題,直到初中有一天突然明白了,“那時候我理解了兩岸的狀況——一個國家,兩個地區(qū)”。后來,他迷上了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我不會認為李世民是外國人,于是就這樣有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不過,這樣的身份認同發(fā)生過動搖。2004年左右,陳水扁操縱兩岸對立到最高點,鼓吹“中國和臺灣,一邊一國”。王炳忠的祖父母那時候過世,給他帶來巨大打擊?!拔业淖嫦葞装倌昵案嵆晒σ黄饋淼脚_灣,我是土生土長的臺南子弟。我的祖父母只會說臺語,也沒見過長江黃河,有時候我會想,我是不是背叛了他們?”
直到2008年,王炳忠才逐漸解開迷惘。當時大陸有個論述,“臺灣意識不等于臺獨意識?!瘪R英九上臺后,王炳忠每年暑假都在大陸度過,更加深了對文化歷史以及自身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談到自己的變化,王炳忠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以前他喜歡跟共產黨員討論誰才是正統(tǒng)派,后來去南京雨花臺參觀以后,看到那么多共產黨人為國捐軀,他切身感到“國”不狹隘,救國道路不同而已,沒必要再爭論誰是正統(tǒng)。
【環(huán)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環(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 蕭師言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吳志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大陸 臺灣 香港 兩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