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摸摸時間的皺紋 那里有不變的生命本意
最近又被某種“存在感”的焦慮所擊中。
在新興媒體博關注、拼點擊量,傳統(tǒng)媒體爭奪宏大敘事制高點,同時又不斷強調媒體融合的當下,作為報紙副刊的文學編輯其實常常不免陷入“存在感”的焦慮中,甚至也聽到有志得意滿的媒體人對我們“今天一株草明天一朵花”的微妙揶揄,言外之意沒看出有什么用。這種揶揄帶來的對自身“存在感”的羞愧與焦慮,想必副刊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
副刊之于一張報紙的作用與價值,自不待言。但是大道理講起來容易,具體到日常層面,還是很容易讓人陷入急切的功利狀態(tài)中,眼睜睜看著自己在大合唱中扮演的是不那么響亮的角色,很容易不淡定。從容淡定,不容易修煉。
想起我遇到的一位建筑設計師。這位接過不少大項目見過許多大世面的設計師,常常強調的卻是項目中的“無用之用”,甚至在“無用之處”用的心思更多。他甚至強調哪怕是寸土寸金的居家裝修,都應該留出一方“無用之地”。因為功能性的東西都是相似的多,無用之處反倒常常成就神來之筆,于不經意間傳遞出別樣的魅力來。他說你看中國畫的留白,那是不得了的藝術境界,不著毫墨,卻成就了萬千氣象。那時我卻無端想起了相聲“五官爭功”,倘若這留白處不肯被留白呢?說“我”也可以承擔筆墨暈染的精彩之處啊。這就是各居其位的分工。自然也好,社會也好,一幅畫、一座建筑也好,分工無處不在,這是很簡單的常識、并不復雜的道理,人卻常常將自己纏繞其中不識廬山面目,又不甘心地奮力掙扎。
最近一位著名樂評人在一個節(jié)目中連續(xù)介紹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后,他說如若不是出于具體的功利的目的,他是不會一次性地連聽這樣兩部大部頭的交響樂的,盡管這兩部交響樂是那樣的經典。因為無論從人的欣賞心理還是演奏家的演奏心理來說,都需要輕松愉悅的內容來調劑。就像美麗的西湖風光,如果沒有了酒肆茶樓沒有了歇息停靠處,總會有幾分遺憾。其實閱讀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們需要快捷便利的資訊,需要振臂一呼的激情,需要深刻犀利的思考,也需要潤物無聲的陶冶。而陶冶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欲速則不達。就像今天鮑爾吉·原野文章里所說的,“大自然當中所有原初的事物都有渾樸的本質,即使我們閉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它們,也感覺得出這些事物亙古以來未變的質感。閉上眼睛摸摸并捻一捻河水,水的柔軟活潑與清澈是一回事。摸一摸石頭就摸到了時間的皺紋和古代?!?/p>
文學,也許最終是要提醒我們,即便是在一個火熱的時代,也需要停下來,去摸一摸生活最渾樸的本質,摸一摸時間的皺紋,那里有不變的生命的本意。
我們需要的是沉潛一份耐心,拿出一份誠意。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新興媒體 傳統(tǒng)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