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四川可移動文物普查4年摸底 32萬新增寶貝亮眼
今年12月31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將畫上句號。作為全國文物大省,四川在美輪美奐的太陽神鳥、神秘大氣的三星堆青銅面具之外,還有哪些驚艷世人的國寶?近日,四川省可移動文物普查公布結果:耗時4年的摸底,全省截至8月31日,共采集登錄文物1043384件/套,其中新增文物320370件/套,總文物數(shù)量在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數(shù)量排名第6。
東漢陶樓房
在浩如煙海的文物中,不少國寶也隨普查揭開美麗面紗。據(jù)四川省普查領導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普查,四川的一級文物達到3461件。
資陽銅車馬
“國寶”不勝枚舉
資陽西漢銅車馬,被譽為“中國漢代第一車”;萬佛寺南朝石刻造像,全國稀有;東漢秘戲陶俑,其生動造型可以和說唱俑媲美……隨著普查推進,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能稱為“國寶”的文物在四川不勝枚舉。
據(jù)四川省普查領導辦公室成員彭代群介紹,這次普查共有玉石、陶瓷器、造像石刻、古籍書畫等35大類別。幾乎每一個類別,都有在國內(nèi)甚至世界上都極具代表性的文物。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庫房,記者見到11年前重見天日的資陽西漢銅車馬。2005年12月,資陽蘭家坡大橋橋頭的建設工地上,挖掘機師傅意外挖出一座漢代磚室墓葬,讓這尊漢代銅車馬穿越兩千年時光重現(xiàn)風采。銅車馬長184厘米,其中馬的造型尤其優(yōu)美。只見馬頸微微左偏,馬頭齜牙咧嘴向左后側望,馭馬人正作勒住韁繩狀,造型與動態(tài)極為生動活潑。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繼貴州、甘肅之后,國內(nèi)出土的第三輛漢代青銅車馬,并且是目前考古界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西漢銅車馬。
在青銅類別中,三星堆出土器物最為耀眼。除了公眾耳熟能詳?shù)膸准皣鴮殹敝?,此次普查人員將三星堆的一件商代青銅戴冠縱目面具納入了即將出版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圖錄》。彭代群說,三星堆的青銅器很多,但這件出自二號祭祀坑的青銅器,在正中的方孔中補鑄有高達68厘米的夔龍形額飾,其造型之精美使它在一批出土文物中頗為突出。而作為綿陽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何家山二號墓搖錢樹,還曾引來央視《國寶檔案》專門揭秘。這件東漢搖錢樹,通高198厘米,基座、樹干、樹冠等部件保存完整。七層樹冠上,可以看到分門別類飾以鳳鳥、西王母、力士、龍首、朱雀等圖案。樹干直徑只有1厘米,葉片最長的則有15厘米,每片樹葉只有一兩毫米厚。葉片上還鑄有圓形方孔錢,每錢相互連接,另鑄一人作彎腰撿錢狀,取其搖錢樹的吉祥寓意。綿陽博物館副館長唐光孝告訴記者,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搖錢樹約有200件左右,但這件搖錢樹在業(yè)內(nèi)是公認最完整、最精美的一件。
豐富的石刻,同樣是國寶的富礦。在四川博物院,一批南朝石刻造像,是公認的鎮(zhèn)館之寶。其中南朝雙觀音造像碑,因斷裂為兩塊經(jīng)過了修復,但仍能看出其細膩的雕刻手法。省博典藏部研究人員說,南北朝是中國佛教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云岡、龍門石窟等為代表的北朝石刻分布廣泛,但南朝石刻造像的數(shù)量則相當有限。目前除了南京棲霞山千佛崖龕像,就只有四川多地出土。
明獨角蟠龍蓋鎏金三足熏香銅爐
“江湖”也有遺珠
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首次在文博系統(tǒng)以外進行了摸底。結果各級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的館藏精品,同樣有價值連城者,新增文物的數(shù)量,總計達200761件/套。
記者看到,四川省圖書館的諸多古代典籍,成為該館申報的最大亮點。明代最杰出的木刻版畫家曾在4個月內(nèi)完成一套《陳章侯畫水滸葉子》,原本就是當時的版畫精品。這套省圖保存的清初刻本,因為傳世罕見,無論版本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極為重要。四川省文化館的部分藏品有晚清著名書畫家吳昌碩臨摹的石鼓文、現(xiàn)代國畫家黃君璧的《溪橋探幽圖》、張大千的《青綠山水圖》;成都市檔案館則館藏了張大千的《天女散花圖》。即使瀘州市圖書館,也有謝稚柳這種書畫大家的《花鳥圖》??箲?zhàn)時,眾多書畫名家內(nèi)遷四川躲避戰(zhàn)亂,留下諸多墨寶。歲月流逝,這些書畫紛紛成為現(xiàn)代文物中的精品。
鑒定“江湖”遺珠,少不了文物鑒定專家們的火眼金睛。在四川大學博物館,專家發(fā)現(xiàn)了一幅元代王蒙與黃公望合作的山水圖。黃公望,一幅《富春山居圖》令其流芳百世;而王蒙同樣是元代著名的大師,下筆“萬壑在胸”。這幅合作的山水圖,集兩人簡遠逸邁、縱意多姿的優(yōu)點為一體,被專家認為完全可以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西華師范大學,申請鑒定的文物多達1199件,其中2級文物1套,三級文物50套?!按兲K區(qū)紙幣、布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陜省工農(nóng)銀行紙幣”“明代龍泉青瓷盤”“宋代爐卦雙龍紋帶鈕銅鏡”等藏品,都具有較高的價值。參與鑒定的四川省文物總店的鑒定專家袁愈高透露,川陜蘇區(qū)的錢幣雖然在四川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但此次鑒定的一張紙幣很少在川內(nèi)發(fā)現(xiàn),因此相當稀有。最終,專家一致同意評為二級文物。
格薩爾王唐卡
重新定義文物價值
在普查中,一些文博系統(tǒng)內(nèi)的文物由于種種原因,它們曾被深鎖庫房,而這次引來專家重新審視。
在四川博物院的藏品中,11幅以描述格薩爾王為題材的清代唐卡,風采曾完全淹沒于諸多的文物中。然而此次普查,專家發(fā)現(xiàn)這套唐卡,竟然是迄今保存下來的同類唐卡中稀世罕見的珍品。格薩爾王從降世、稱王再到返回天界,數(shù)百個故事被巧妙安排在一套唐卡中。更難得的是,這套唐卡繪制精美、構圖巧妙、色彩細膩,無論內(nèi)容還是技法,都堪稱精品,在國內(nèi)甚至國外都十分罕見。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種對藏品的清庫工作,頻頻有新的發(fā)現(xiàn)。1993年,彭州出土了一尊南宋象鈕蓮蓋溜肩銀執(zhí)壺。這件出土文物因其獨特的鳳首造型,鏨刻、鎏金等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精美紋飾,成為彭州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令人不解的是,這尊執(zhí)壺做成了“兩件套”:身材細長的執(zhí)壺被放在一個壺缸里,顯得有些“多此一舉”。隨著研究展開,專家認為這樣設計的目的其實是便于溫酒。古代的酒多是米酒,需要溫酒揮發(fā)甲醇。
清庫工作中最大的驚喜,來自于四川博物院的一批明代繡品。彭代群說,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持發(fā)掘了新都的蛾蛾墳,出土了大量的絲綢和棉麻制品。受當時的保管條件限制,省博對這批古代絲綢、棉麻制品進行簡單的清洗和消毒后,就裝箱封存。如今普查中對這批物品開箱整理,發(fā)現(xiàn)它們成為今人研究明代民間服裝款式的重要實物資料,因此順利作為文物登記在冊。而川西人民博物館(省博前身)館長謝無量的部分書法作品,因其在藝術價值和人文內(nèi)涵方面的獨特影響力,此次也首次以文物身份進行了登記。
自然類標本孤本眾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在歷史文物之外,還把自然類藏品納入普查范圍。而自貢恐龍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等館藏的部分古生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和動植物標本,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國際上也極有價值。
據(jù)曾參與自然類藏品普查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介紹,四川的古生物化石類文物有2492件、古人類化石文物1件、熊貓等現(xiàn)生動植物文物則有17281件。這些標本的價值,遠不止于獵奇。
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一塊看起來灰撲撲的大石頭被安置在最顯眼處。這塊表面坑坑洼洼、卻又在斑駁間透出點金屬光亮的石頭,就是博物館的三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隆昌鐵隕石。彭光照說,據(jù)隆昌縣志記載,隆昌鐵隕石于明代時隕落到隆昌縣城西北郊約五華里的道觀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掘出,被人們看做“神物”,精心保存。1972年,成都地質(zhì)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的老師在隆昌見到這塊奇特的“石頭”,帶回學院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藏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同樣無比珍貴。因為這種著名的恐龍曾是亞洲最長的恐龍。記者了解到,理工大的這尊馬門溪龍化石,身長22米,300多塊骨骼重達1.7噸。最大的一塊大腿骨就有200多斤重,骨頭上的血管孔,竟然有人的手腕一般粗。
至于自貢恐龍博物館,則有更多的珍稀標本。有一種扁頭中國短頭鯢,是上世紀80年代該博物館開擴房基時,在現(xiàn)場一批石巖上發(fā)現(xiàn)的化石。經(jīng)過中科院古脊椎所技師張宏兩個多月的精心修理,發(fā)現(xiàn)它是恐龍時代的迷齒兩棲動物、也是自貢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發(fā)現(xiàn)的惟一兩棲類化石。彭光照說,傳統(tǒng)觀點認為,迷齒兩棲動物在三疊紀以后就滅絕了,但短頭鯢化石的發(fā)現(xiàn),說明這種動物生存到了中侏羅紀。這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晚的迷齒兩棲類化石,把這類動物的生存時代向后推延了約2千萬年。(吳曉鈴)
編輯:陳佳
關鍵詞:四川可移動文物普查 4年摸底 32萬新增寶貝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