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修復文物應“想好了再動手”
文物是不可復得的瑰寶,對文物的任何施工都應格外審慎,不能草率動工。胡亂“保護”,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破壞,雖然這和故意推倒文物蓋樓性質(zhì)不同,但后果一致,都會給歷史文化遺產(chǎn)帶來災難。
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的“野長城”,究竟是否被水泥抹平?據(jù)《光明日報》報道,9月2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調(diào)查結(jié)果:小河口長城涉及抹平有三標段,存在洽商過程不規(guī)范,記錄不完整,未按照規(guī)定報批等問題,且確有使用少量水泥……
從最初網(wǎng)友“看圖說話”的義憤,到涉事專家出面澄清“不存在問題”,再到國家文物局認定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野長城被抹平”事件“反轉(zhuǎn)”“再反轉(zhuǎn)”,跌宕起伏間,事情的原委越來越清晰。從學術(shù)研究的角度看,這種一波三折,就是一個探究真相的過程。但文物保護不只是一個學術(shù)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小河口的“野長城”被施工毀容,不復昔日神韻,已成事實??v使再小心修復,損傷恐怕也難免。木已成舟之后的討論和波折,除了引人唏噓之外,于現(xiàn)實的意義已大打折扣。也不光是小河口的“野長城”,給長城貼瓷磚、給黃河加欄桿、給珠峰修電梯之類不倫不類的事情也時常發(fā)生,事后的討論再深入又有什么用呢?
一些地方著力修復文物,出發(fā)點是好的,不能說他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只是這種意識很多時候變成了一種想當然的“意志”:往往說干就干,缺乏必要的議事程序、論證過程,結(jié)果不僅沒有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反而給文物造成了損害。文物是不可復得的瑰寶,對文物的任何施工都應格外審慎,不能草率動工。胡亂“保護”,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破壞,雖然這和故意推倒文物蓋樓性質(zhì)不同,但后果一致,都會給歷史文化遺產(chǎn)帶來災難。
如何避免這種傷害?一個最直觀和可靠的辦法就是“想好了再動手”。文物保護事關(guān)全民,且有其專業(yè)性,在修復之前,應以必要的形式公開施工方案,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充分討論和論證之后確定科學可行的方案,最后在公眾和專業(yè)部門的監(jiān)督下實施。把討論和論證的“一波三折”前置于動工之前,而不是留到動手施工之后,很多問題就來得及糾正,很多傷害就能及時避免,歷經(jīng)千百年風霜雪雨的文化遺產(chǎn),就不至于毀在輕率里。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為來者之戒。”小河口“野長城”的教訓我們應該吸取。不妨借此問一問,橫亙十余個省份的古長城,還有多少地段需要去悉心呵護?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大量瀕危文物,應該怎樣進行科學的保護和修復?充分討論、論證,謀定而后動,是起碼的遵循。哲人說“只有傻瓜才會第二次跌進同一個池塘”,誰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荒唐出現(xiàn)。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遼寧綏中 野長城 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