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是“寶寶”變心了,而是免費有期限
支付寶完成了收錢前的地位鞏固和成本拋灑,秋天到了,收費貼補成本或走向盈利,是遲早的事。
9月12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fā)布《關于支付寶部分服務規(guī)則調(diào)整的公告》,稱從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寶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xiàn)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個人用戶每人累計享有2萬元基礎免費提現(xiàn)額度,超過額度后,按提現(xiàn)金額的0.1%收取服務費。
微信收費是開頭,支付寶收費卻不是結尾。雖說是“又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基本上還是“套路深深”。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支付寶12年扮演免費財務管家的日子結束,在用戶黏性與忠誠度收割完畢之后,小碎步地收費,于市場邏輯而言,何嘗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第三方支付不是福利院開的,第三方承擔的成本也是情理之中。這就像滴滴和優(yōu)步,構建市場的時候,難免賠本賺吆喝,可一旦圈地結束,砸出去的銀子還是要收回來的。壟斷定價是最好的辦法,雖風險高、還挨罵,卻占據(jù)優(yōu)勢市場地位,掌控價格話語權。比如對支付寶來說,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經(jīng)停發(fā),而據(jù)中國支付網(wǎng)統(tǒng)計,仍有85家在各地遞交了申請并公示的“準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個時候,要想入局成為線下有大規(guī)模支付場景的支付公司,門檻顯然不低。從這個意義上說,支付寶完成了收錢前的地位鞏固和成本拋灑,秋天到了,收費貼補成本或走向盈利,是遲早的事。
有網(wǎng)友感慨,“永不收費的童話都是騙人的”——這話當然屬于情緒之言。其實早在今年3月,馬化騰就曾介紹過第三方支付背后的商業(yè)模式:銀行的錢離開銀行體系,進入到第三方支付的賬戶,都是要收費的,轉賬的手續(xù)費大約在千分之一左右,這是第三方支付一項很大的成本。據(jù)介紹,即使算上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獲得的利息收入,微信1月份的成本還是超過3億元。微信尚且如此,用戶規(guī)模更大、支付場景更為頻繁的支付寶,就更容易理解了。
“寶寶”收費,基本宣告第三方支付的免費時代結束。眼下,對消費者來說,要做的無非兩點:一是補上市場邏輯之課,不要相信“永遠免費”之類的話,理性認識收費的性質與意義;二是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免費變通之計。而對于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如果聰明,也許會看到,“寶寶”收費或是自己爭取客戶的最好契機。在市場最為搖擺的時候,誰把服務做好、誰將真心奉出,誰就能吸粉無數(shù)。
一句話,不是支付寶“變了心”,而是免費也有“保質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支付寶 收費貼補 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