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對洪水要摒棄簡單“防”“堵”思維
南方洪災引發(fā)了一場關于洪災的大討論,從有些地方“填湖蓋房”,到“德國防洪神器”,熱點接連不斷。
1998年洪水至今,18年已過去。與18年前相比,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科技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地方也將大量資金砸向江河水利,不惜代價升級城市排水系統(tǒng),但我們卻發(fā)現(xiàn),洪水陰影從來未曾遠離。
現(xiàn)實中,有些地方治理者對于洪水的認知主要還是單純“防”“堵”的思維,一邊蠶食洪泛土地,一邊試圖把水擋住,哪里會淹就在哪里壘堤筑壩。洪水也動輒被視為猛獸,人與洪水間的關系被界定為征服與被征服,而“人定勝天”的自信和改造自然的雄心也因此衍生。
但是,堤壩越修越高,未必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相反,河面江面變窄,河床逐年提高,河流倒懸于頭頂,這不啻于一顆定時炸彈。
實質上,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曾迷信人力可以戰(zhàn)勝洪水:19世紀末,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加高加固密西西比河的決議,美國人堅信,堅實和高大的堤防一定能夠阻止洪水的泛濫,結果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沿江堤防有120處決口,上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其間的因果律告訴我們,對“防洪”而言,比起治水的工程技術,我們更需要敬畏自然之心。
揆諸當下,一些城市漬水圍城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填湖史。很多密布的水壩及無處不在的硬化河堤,也是濕地消失的元兇之一,一處水壩的修建,意味著下游濕地大面積萎縮。
本來,山林湖泊和濕地能起到“納水”作用,讓吸納水量緩釋降水量帶來的壓力,但毀山填湖等,卻束縛住了自然自我調控的“手腳”。知名學者俞孔堅就提出,要把城市的大腳解放出來,就像解放過去被裹成三寸金蓮的女人的小腳,此處的“大腳”就是指自然能充分自我調控的能力。究其意思,也是要摒棄某些對“人定勝天”的誤解和歧見,多尊重自然對洪水的調適能力。
密西西比河大洪災就讓很多美國人省思,一些河段拆除了堤防,恢復了天然彎曲的河流,政府也動員蓄滯洪區(qū)內居民搬遷,給洪水留出充分空間。而歐洲不少國家,只提倡“避洪”,比如德國,政府就總結河流堤壩的教訓,對河流逐步實施回歸自然的改造,將水泥堤岸改為生態(tài)河堤,重新恢復河流兩岸儲水濕潤帶。
類似“變堵為疏”的治洪思路,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大禹治水,就以“疏洪”為主。古代城市選址多依山傍水,既要考慮到城市用水和排水的便利性,又要選在地勢稍高的區(qū)域,以避開水患。
說到底,洪水并不必然是災害,而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現(xiàn)象。天災固然無常,但有些災難之所以成災害,是因它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后大自然的報復。眼下從中央到地方,很多地方都將建設“海綿城市”提上日程,也投入甚巨,也意在如此,其落點應在恢復順應自然調控能力上,而不是繼續(xù)在“堵”上做文章。順從了自然規(guī)律,可被自然調蓄的洪水也才能跟“災”字脫鉤。
在洪災上吃虧,在很多國家、地區(qū)都遇到過,但吃了一塹又一塹后,必須有觀念或制度上的“長一智”,那就是:對洪水要摒棄簡單的“防”“堵”思維。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南方洪災 排水系統(tǒng) 德國防洪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