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紀念作為知識分子的楊絳
楊絳寫的是大歷史,寫法卻極其個人化。借用錢鍾書的說法,楊絳寫的是“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歷史,恰恰離不開這些小點綴、小穿插。
楊絳先生去世,朋友圈刷屏。有人說,突然間好像每個人都跟楊絳先生很熟。有人說,這樣的嘈雜,楊絳不會喜歡。而最令人氣憤的,莫過于幾段與楊絳無干、冒用她的名義的雞湯話大肆流傳。
我們早已習慣紀念名人,卻忘了如何紀念一個知識分子。我們知道如何歌頌一段傳奇愛情,如何把格言做成圖片供人轉發(fā),卻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一個認真讀書、思考、寫字的人。
楊絳的身份是多重的,作家、翻譯家、研究員,以及“錢鍾書的妻子”。公眾對逝去名人的紀念,本就各取一瓢飲。通俗地說,每個名人都注定“被消費”。處世平淡如楊絳者,即使對此感到不快,諒也不會深責。為一個知識分子找到合適的位置,與其說是公眾的責任,不如說是其他知識分子的責任。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知識分子地位的尷尬并不是新鮮事,也無須埋怨商業(yè)大潮對知識尊嚴的侵蝕。楊絳最重要的兩部原創(chuàng)作品《洗澡》和《干校六記》,寫的就是知識分子艱難適應新環(huán)境的歷史。從楊絳記錄的年代開始,直到今天,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令人感懷深切。
孟子說“知人論世”,談論知識分子更不能離開特定的時代背景。雖然楊絳常說自己只在“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但她的身上和筆下早已烙刻上深深的時代底色。
知識分子之所以有被紀念的必要,是因為我們相信知識的力量。用體力勞動改造知識分子的嘗試,早已宣告失敗。正在重新贏得共識的信念是,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超越思考、自由發(fā)言,對整個社會的安全運轉是必不可少的。
楊絳寫的是大歷史,寫法卻極其個人化。借用錢鍾書的說法,楊絳寫的是“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歷史,恰恰離不開這些小點綴、小穿插。因為歷史從來不止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大事記,人的感受與情感才是歷史的血肉。
有人責怪楊絳沒有利用自己晚年的身份,更直接有力地“推動社會進步”。楊絳確實很少有金剛怒目的時候,這與她恬淡避世的性情有關。但首先要知道,楊絳從未放棄對社會的關心之責,比如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1000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捐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以資助困難學生。
還要知道,知識分子并非活動家,知識分子和每個人一樣,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楊絳之為楊絳,并沒有妨礙他人成為自己。每個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立場、觀點而苛責別人應當去成為某種人,更不能以此作為評價一個知識分子的標準。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楊絳早已成為一道文化景觀,然而景觀往往遮蔽真義。如果粗暴地將楊絳簡化成一個標簽、一個傳奇,那是對知識尊嚴的褻瀆。斯人已逝,有必要以知識分子的身份紀念這位百歲老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楊絳 去世 錢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