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鳳姐: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課程比中國難多了
最近才看到一則舊聞,說幾名中國教師受邀赴英教學。他們說那里的孩子讓他們抓狂:"上課時,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東西,甚至有人在化妝。"
這種英國學生自由散漫的形象在美國也有。我在美國生活幾年,發(fā)現(xiàn)高福利制度下的美國人跟中國人各種"不合群"。他們的人生較順利,令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
在美國人面前不可以說任何詛咒語言,否則他們會很受傷害,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社交。最突出的一次是我被美國知名社交網(wǎng)站match.com打入黑名單。
在中國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說一些:討厭,滾,去死,之類的話。重慶人甚至經(jīng)常把"格老子,豬腦殼"掛在嘴邊。當我在美國繼續(xù)這么做的時候,悲劇就發(fā)生了。
一天我的match.com賬號莫名其妙關閉,他們給我發(fā)來一封郵件。其中一個單詞communication(通信)我不認識,所以這封郵件講的什么我也不明白。
換個馬甲繼續(xù)用,之后我收到第二封信。我的match.com賬號徹底不能用了。我去找紐約政府律師求助,他們給我發(fā)來一封信說正在處理。兩個月后他們給我發(fā)來處理結果,但是我已經(jīng)搬家了,沒收到信。
目前我拿朋友的馬甲在這網(wǎng)站上使用。我有朋友更慘,因為在美國的銀行出言不遜而被銀行趕出來。美國銀行趕人是直接把你的錢做成支票給你。對你說:"對不起,我們銀行不歡迎你,請你到別家去吧。"之后被趕的人終身無法在該銀行開戶……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讓他們普遍有一種救世主心態(tài),認為他們有解放全世界的責任和義務。表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由哥倫比亞公司制作的電影《the interview》(《刺殺金正恩》)。
這部影片里,美國人通過高科技手段,推翻了腐朽的金氏王朝,他們的導演還和朝鮮高官談了一場戀愛。這部電影,可以說代表了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不過和中國人對教師,公務員等職位趨之若鶩相比,美國人對公務員并不熱衷。他們收入不高,沒什么吸引力。
從美國的學校教育談起。之前我住的地方,鄰居有個八歲小孩,小孩常常把作業(yè)拿回家,讓我給她講。美國課程比中國難得多。小學二年級已經(jīng)開始學乘除法了,看圖作文也是天天有,當然有的作業(yè)是發(fā)散的,比如:寫出你家中六個正方形物體的名稱。學校有游泳課,每個星期會帶孩子們參觀博物館,動物園。
我去外州做工,看到餐館老板兒子的五線譜就大吃一驚,在中國只有城市中產(chǎn)階級家庭,才有可能花錢讓兒女去學這些"藝術特長"。但是美國普通的中學,就已經(jīng)開設藝術課,學生可以自由選學一門。
同時學生還可以選學兩門外語。美國人成年后大多會講多國語言,擁碩士學位的美國人中,每20人即有一人會講中文,有時候他們的中文非常流利。
美國的學校講究素質教育,他們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物理,化學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他們常常包攬很多諾貝爾獎項。但是這些東西在我這個中國人看來,幾乎沒有什么作用,他們太自由散漫了。
我在布魯克林經(jīng)??吹矫绹改附o小孩子打上耳釘,他們十幾歲就開始約會。在美國的軍營里,經(jīng)??梢钥吹奖椴技y身的士兵。美國的學校雖然也經(jīng)常進行品德教育,但是數(shù)量非常少。
中國人講究"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中國的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了品德教育課程。除此之外,在語文教材中,也經(jīng)常有一些熱愛家庭,互相幫助,講誠信,愛勞動一類的品德課文。中國的中小學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公益捐款,植樹等活動。所以中國人大多比較有紀律性,端正嚴肅。
我們的生活也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比如"光宗耀祖,孝順"。所以中國人的社會性很強。中國人講究"求同",也就是社會角色的認同。像我這樣長期接受中國教育的人來說,在美國的確很不習慣。
這些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上升。中國人也漸漸有了類似美國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經(jīng)常參與援助非洲或其它國家的項目,參與一些國際上的人道援助等。中國人很多也開始了解國際新聞,變得international(國際化)。
有趣的是:美國政治人物參與公共活動,總是帶上配偶,表示自己與民眾一心。他們在參與競選,出席活動,都會有與家人和孩子的照片一起登上媒體頭條,即使是在美華人也是這樣。
而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講究"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妻子是附加角色,是不可以參與丈夫的公共活動。中國的政治人物一般不會帶上妻子兒女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以表示他們?nèi)硇牡臑槿嗣穹铡?/p>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這個文化傳統(tǒng)具有連續(xù)性,它們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為此自豪,并努力保持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美國 銀行 課程 中國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