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大班額不變,大學課堂吸引力難提升
雷達點名、拍照簽到、電腦搖號、掃碼上課……點名手段隨技術進步不斷翻新。但在很多同學們的眼中,師生關系正在慢慢變成“兵”與“賊”,課堂上不斷上演著“拴”與“逃”。(《中國青年報》12月7日)
事實上,因為科技的支持,這些“點名”神器的出現(xiàn),是很正常的事。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一個個叫學生的名字,學生再逐個答“到”,新的做法可謂與時俱進,能節(jié)省人力和時間,提高課堂管理的效率。
作為教師,筆者并不贊同很多學生認為的大學應崇尚“自由”的觀點。殊不知,“自由的前提是自律”,那些曠課的學生未必都能夠自律,在教室之外從事更加有意義的活動。而且,大學傳授的知識本身就是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甚至是枯燥無味的,很多時候?qū)W生所說的對課堂知識“不感興趣”,恐怕也只是一種“逃課”的理由和借口。
筆者也并不完全贊同將板子都打在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和吸引力上,正如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主任陳鵬認為,自己主講的一些課程,課堂容量達到200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100多人,很難進行對話式的、啟發(fā)式的或者互動式的教學,學生數(shù)量太多就很難顧及所有同學,讓所有同學都參與。這自然就會極大地影響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當下,大學的資源配置或許是造成課程枯燥、互動性低、“逃課”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前段時間,筆者聽了一場有關國內(nèi)一所985大學某專業(yè)課程進行的“慕課”教學改革的報告。其課堂教學內(nèi)容早已被制作成視頻,配備大量課外的補充文件資源,依照知識系統(tǒng)和教學步驟,一并上傳至網(wǎng)絡教學平臺,學生們在單周的課后自行觀看教學視頻,下載教學講義的自主學習。在雙周去實體教室,每個學生負責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片段,上講臺復述、講授,而教師則扮演“評委”的角色,坐在教室后面,對學生的講課逐一點評和指導。如此,課堂上玩手機、打瞌睡的學生少了,激情講演的學生多了。
當然,這樣的教學方式預設了前提條件:首先,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愿;其次,小班教學,每個班20人左右,小教室集中,每人都有參與的機會;第三,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管理技術完善,具備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充分監(jiān)督和分析功能,各種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隨時推送至任課教師;第四,教師要有較高的“評價能力”。
事實上,為了保證本科教育質(zhì)量,國外很多大學早已在班級規(guī)模上作了調(diào)整:日本教育審議會1998年在題為《21世紀教育改革規(guī)劃》報告中指出:改進學生的基本學術效率以易于理解課堂教學,對于基礎課程和為提高性安排的班級,實施每個班級20個學生的系統(tǒng);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突出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改革措施就包括,自2002~2003學年開始,要求一年級學生必須學習“一年級的習明納爾(Seminar)”必修課,它是圍繞一門或若干門課以小班為主進行的課程,最多不超過20人;小班教學則是美國頂尖大學保證本科教育質(zhì)量的核心手段,越是重視本科教育的大學越強調(diào)小班教學的重要性,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中,小班教學的比例甚至達到了70%。
當我們還津津樂道、始終停留于爭議教師應不應該使用各種點名“神器”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換一種思路,在班級規(guī)模上作些調(diào)整,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一些?如此,“兵”“賊”相見的現(xiàn)象是不是也會有所改善?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小班教學 “點名”神器 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