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長城,常識背后藏有幾多誤區(qū)?
30年前,我國參加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締約國,隨后萬里長城便成為我國首批、頭名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常澳陙?,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已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長城圖像也印在每個中國人的身份證背面。但作為我國的一張閃亮名片,不少人對長城了解其實并不深,一些常識中也存在認知誤區(qū)。新華社記者近期實地勘察,并邀請長城專家,講述長城的故事。
“萬里長城”不止萬里長:超過2萬公里
號稱“萬里”,但長城總長度卻不止有1萬里。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談起長城,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談上一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長城有多長。
“各個時代現(xiàn)存的長城資源分布在我國404個縣,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長城的興建、使用和廢棄,其實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漫長過程。”談起萬里長城,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
?。常澳昵?,董耀會等三名年輕人曾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徒步行走考察長城,由此一生與長城結緣。董耀會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是寶中之寶,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要愛護、珍惜長城,并要知曉長城。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公元前5世紀,中國古人就開始修建這一防御工程,直到17世紀中葉才逐步停止。除了北方漢族修建長城,封建時期的諸侯國之間也修建了小范圍長城。
根據(jù)有“中國長城第一人”之稱的羅哲文研究資料,秦、漢、明等朝代都修建長城,若是把各個朝代修筑的長城總計起來,大約在10萬里以上。不過,由于時代久遠,早期各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長城。
記者從我國文物部門了解到,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內(nèi)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qū)市。根據(jù)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diào)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
河北張家口市是長城大市,境內(nèi)的長城從戰(zhàn)國延續(xù)到明代,有8個時代的長城遺存,是名副其實的“歷代長城博物館”。“長城也并非只是一道城墻,而是一個包括鎮(zhèn)城、衛(wèi)、所、堡、敵樓、烽火臺和長城線性墻體等組成的縱深防御體系。”張家口市長城保護管理所所長王剛說。
不僅是雄偉嚴整:有“壘石”亦“土夯”飽含滄桑
“不到長城非好漢”激勵著無數(shù)中外游客前往長城一睹其雄姿,連《變形金剛》等好萊塢大片中,變形金剛也在飛越險峻的長城。
長城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是著名旅游景點,北京八達嶺、居庸關、司馬臺,甘肅嘉峪關,河北山海關、金山嶺……這些長城景點,在不少游客心中幾乎就代表對長城的全部印象。
“這些其實只是一些經(jīng)典、精華的長城段落,其中不少都是磚石結構的明長城。作為旅游景點,這些長城在建國后大多經(jīng)歷過修繕,但這遠不是長城全部。”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說。
近來名聲漸起的河北懷來縣“樣邊長城”,是由明初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長城在明代被稱作“邊墻”,“樣邊”顧名思義就是明長城的樣板工程。這段長城底部都由整齊的條石壘砌,城墻上可并排行走4匹馬或8名士兵。
記者走訪山西、河北、北京等地發(fā)現(xiàn),不少長城遺址甚至顛覆了記者對長城印象。有的長城是土夯的,歷經(jīng)千百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之后,只剩下了一條土埂。不少土埂只有一米多高、幾米寬,一抬腿便能跨過。
有些長城段落,則是就地取材,用石頭“干插”而成,完全用大大小小的石頭壘砌而成;有的長城段落則使用了白灰。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不少長城段落逐步殘損、破敗,坍塌成為一道碎石埂或碎磚埂,只能看出其大致的走勢;有的敵樓坍塌,只剩下殘墻矗立在山巔,格外古樸滄桑。
尚不能覆蓋長城全部:亟待再保護
長城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尤其是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我國更加高度重視長城保護工作,并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年代久遠,以及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變遷,長城由于線長、點多、面廣,其保護一直面臨較為嚴峻挑戰(zhàn)。
就調(diào)研情況看,雖然《長城保護條例》于2006年實施,但缺乏具體細則,加上不少地方都未出臺長城保護規(guī)劃,約束力有限。
近年來,攀爬未經(jīng)修繕的“野長城”探險正成為不少“驢友”的時髦。對他們而言,經(jīng)過修繕的八達嶺等地長城,少了原始長城的“野味”。相比而言,野長城更能滿足其探秘、探險的心理。然而,文物保護專家提醒,過多的攀爬已經(jīng)讓一些熱門地段野長城不堪重負,加劇了長城的破壞和消失,亟待重點保護。
長城并不代表封閉保守:是和平智慧象征
說起長城,不少人都容易聯(lián)想到秦始皇修長城、孟姜女哭長城,以及長城沿線民族之間對峙征戰(zhàn)和流血沖突等景象,長城甚至被一些人誤認為是暴政、戰(zhàn)爭的代名詞。一些研究者將其視為封閉保守的象征。
“應全面客觀認識長城的歷史作用,迫切需要為長城正名。”董耀會說,從歷史整體看,長城的修筑有效規(guī)避了戰(zhàn)爭。作為調(diào)整游牧和農(nóng)耕兩種生產(chǎn)方式的手段,長城大幅度減少了軍事沖突,起到了規(guī)范、調(diào)整作用展。
董耀會認為,不少長城關口都是茶馬互市,是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長城內(nèi)外雙方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它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標志,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剛等專家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來講,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同存異、文化包容、共同發(fā)展等理念,自古以來就熔鑄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
山西長城保護研究會發(fā)起人張秉法、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劉智敏等多位專家表示,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我國北方政權多次修筑長城,前后持續(xù)近2000年,長城代表著守望家園、守護和平,代表著防御與和平相處,而非擴張和侵略。(記者齊雷杰、曹國廠、高博、閆祥嶺、王井懷)(完)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長城 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