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放生“成患”,道德作秀不等于行善積德
2015年8月1日,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前池塘內“龜滿為患”,成群烏龜疊羅漢曬太陽。寺廟打出:“水池已滿,請勿放生”的告示,提請市民不要再向水池內放生。目測水池內烏龜數(shù)以百計,在一塊一米見方的木板上,盤踞著數(shù)十只大小烏龜,烏龜們甚至疊起了羅漢,悠閑地曬著太陽。(8月2日 大河網)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國民眾的放生行為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流行,越來越成為時尚。在一些景區(qū),更有人把放生經營成了一門生意,尤其是在一些佛教勝地,游覽者也容易觸景生情大發(fā)善心。于是,我們看到了在南普陀寺前烏龜被大量放生后的“龜滿為患”場景。
放生,是一件極易讓自己站在道德高點上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并沒有被論證過是否可行,以至于放生之后,容易出現(xiàn)一些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惡劣影響的事件。比如,近日在江西天龍山,有人在山區(qū)放生了大量狐貍之后,許多村民的家畜經常性受到攻擊;有人喜歡放生蛇,結果引起了地方居民的恐慌。以上是根本不考慮地方生態(tài)平衡的放生,更有一些放生直接變成了“放死”。比如,有報道稱,有人把冬眠的黃鱔放生到了海水之中,有人花重金從海外買了名貴的動物拿到本地去放生,結果導致動物并不適應氣候特征而失蹤或死亡。
以上放生,都可謂屬于“中國式放生”——不尊重規(guī)律,不尊重當?shù)貧夂蛱攸c和生態(tài)平衡,有的甚至不尊重放生動物的生存特點,以至于“中國式放生”漸漸遠離了積德、行善、示恩的范疇。應該說,這樣的放生,獲取不到正義,也擁有不了真理??此剖侨蕫鄞缺瑢崉t是自私自利的寫照;看似是為造福社會、造福生態(tài),實則是與環(huán)保沒有一毛錢的關系;看似是自己花錢買來動物,實際上本身就是在參與于一種以道德作秀為目的的捕殺與販賣游戲。
關于放生,并非完全自由,無法可循。《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23條明確規(guī)定,“放生單位應當向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科研機構進行科學論證后,報國務院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準。”政府作這樣的限制,并非是限制公眾放生的自由,而是確實有著全面的考量。只有科學的放生,才能成為放生。
盲目放生后,誰也不會一秒鐘變高尚,而只能成為喜歡作秀和造假的“道德帝”。筆者認為,真正的道義、積德與行善之舉,更應該體現(xiàn)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之中,比如,愛護每一個地方的環(huán)境,比如,追求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比如,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植物等等。從這個角度而論,放生只是一種最古老的行善方式之一,但在現(xiàn)代社會之中,如何選擇放生、是不是選擇放生,都應該經過反復考量。(王傳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放生 道德 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