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河南300多年古建筑群被推平建商業(yè)街 宗祠未幸免
馬固村王氏家廟,是村中僅存的兩處未拆古文物。A12-A13版圖片 京華時報記者 譚青
不可移動文物馬固村王氏家廟門前,修路的挖掘機正在作業(yè)。自發(fā)保護家廟的村民均守候在家廟門前,擔心施工隊再把這里拆了。
不可移動文物孫氏宗祠被拆后的工地上只搭了幾塊鐵皮。
上街區(qū)柏廟村▲,一處古民居被村民用圍擋保護起來。
王德魁故居被拆后,后人王白齡將一些房子構件保護起來。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qū)的千年古村馬固村,村民住宅被整體拆遷。拆遷中,村中的古文物未能幸免,7處不可移動文物被拆掉5處。當?shù)匾幻麆⑿展賳T回應外界聲討時稱,“政府在組織拆遷時不知道是文物,也沒有人告知是文物,直到拆掉之后,農戶才說是文物。”此言一出,瞬間引爆網絡。網友紛紛呼吁留住古建筑。當?shù)卮迕褚沧园l(fā)保護起尚未拆掉的文物。
京華時報記者前往鄭州多個村莊探訪發(fā)現(xiàn),類似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況并非孤例。城鎮(zhèn)化建設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遷中漸漸消逝。 □消失的文物
7處文物拆后僅剩2處
馬固村隸屬峽窩鎮(zhèn),村中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7處建筑中,馬固王氏家廟被列入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他6處分別為馬固關帝廟、王德魁故居、王廣林民居、張連偉民居、王洪順民居、馬固村教堂。
拆遷過后,村委會為紀念曾經的馬固村,還特意在村口設碑,介紹村子的歷史狀況。碑文稱馬固村為“千年古村,歷史名鎮(zhèn)”,常住人口3200多人,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古村落。
“自宋代初期,王氏二世祖王世安便定居在馬固”,村民王德安介紹稱,村落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三世祖王博文、四世祖王疇父子二人均為樞密副使。僅王氏前五代中就有十幾位進士,登仕籍者則多達40余人,嗣后各代更是人才輩出。于是便有了馬固王家“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的輝煌。“為昭示后人,1613年,王氏家廟正式修建。”
此外,馬固村的天主教堂建于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是鄭州地區(qū)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馬固關帝廟,重修于1574年,磚雕藝術精美。2006年10月,馬固村地下發(fā)掘出的兩只唐青花塔式罐,系國家一級文物。這兩件珍貴文物是目前國內出土文物中為數(shù)不多的完整唐青花罐,也是我國最早的、工藝最復雜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代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進800年至1000年。國家級權威專家耿寶昌先生將其列在“中華百件國寶珍品”前列。
去年4月,馬固村為配合“上街智能電器產業(yè)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占地500余畝的村落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在拆遷浪潮中,僅保留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文物被拆后,媒體的報道將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每天都有多家媒體記者前往馬固村采訪。
區(qū)領導曾稱古建不會拆
除此之外,峽窩鎮(zhèn)的另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孫氏宗祠,也在今年年前在拆遷中被推土機推倒。
文物保護志愿者彭保紅介紹,孫氏宗祠位于峽窩鎮(zhèn)柏廟村,“始建于1737年,1932年重修,它的門樓做工非常精美。”磚雕、木雕保存一直完好,特別是祠堂里的幾塊石牌坊構件——龍鳳透雕、十八羅漢透雕,全部由大塊的條石鏤刻而成。許多文物專家看過后,都認為這些透雕作品非常罕見。此外,孫氏宗祠內保存的多塊皇封石碑,以及造型別致的卷毛坐獅石雕價值也非常珍貴。
此前,據大河報報道,上街區(qū)有關領導曾公開回復稱,包括孫氏宗祠在內的一片古建筑群不會被拆除,上街區(qū)還將依據柏廟村現(xiàn)有的古建筑遺存,規(guī)劃建設柏廟村古民居博物館,形成城市建設與古建筑相得益彰之局面。
在鄭州市中原區(qū)孫莊村,同樣有一處古建筑在一夜間被推倒。該古建筑為孫氏莊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
據了解,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孫莊村孫氏家族先后有20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臺、郎中、知府、知州等職,有7人受皇封,鄭州市西郊到滎陽一帶,自晚清以來,孫莊孫氏一直傳頌著家族的“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的佳話。
被拆除的老宅,就是孫氏家族的古屋之一。孫氏老宅位于孫莊東,由5座成套的院落連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門、廂房、過廳、主房等組成。房屋皆青磚青瓦,主房都是二層樓。主樓房頂最高處的正脊,在其兩端與垂脊交界處使用的是正吻,在垂脊上還安裝走獸,共有五脊六獸,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因時代更迭,古宅的幾處院落已經消失。
2013年,孫莊面臨拆遷前幾天,為保護孫氏老宅,村民孫寶珠特意花掉3萬積蓄,從老宅主人手中買了下來。“當時房主想領補償款,要主動拆掉房子,既然想要錢,我就把錢給了他。”
但房子買來沒過多久,這棟老宅子便蕩然無存。
孫寶珠說,同樣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孫家古墓,也即將面臨被拆除的危險。古墓內埋葬有孫家老宅的多位主人。而古墓周邊,已經都被挖掘機挖開。
□拆后風貌
柏廟村將成一片商業(yè)街
時間過去兩年后,孫莊孫氏老宅所在地仍是一片未建設的工地。孫寶珠說,兩年都沒有建樓,他搞不懂當初為什么要急著拆老宅。工地中央,一處項目介紹顯示,孫莊村所在地為“鄭州市民公共服務中心項目”,定位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重點發(fā)展辦公、文化、體育、生活服務等功能。占地面積約7平方公里。投資估算額共26億元。
和孫莊村類似,柏廟村的大部分村民都姓孫。幾年前,幾位熱心孫姓村民成立姓氏研究會,專門對孫氏家譜、孫氏莊園及孫氏祠堂進行維護。
會長孫培志說,早在2013年左右,村委會就要求他們將祠堂拆掉,“但是我們一直和他們溝通,告訴他們這是文物,無奈在今年祭灶那天晚上,祠堂變成了一片廢墟。”孫培志介紹,隨著上街區(qū)向南擴展,區(qū)政府南院、區(qū)實驗小學相繼落戶柏廟村。為了加快城鎮(zhèn)化建設和南部山區(qū)扶貧安置,從2007年起,周邊幾個村的村民先后被安置到柏廟村。直到2013年3月,柏廟村整體拆遷完畢,新居安置于310國道南側。
“拔地而起的高樓,干凈寬敞的馬路,綠化優(yōu)美的街道,四通八達的交通”,孫培志說,眼下的柏廟村車水馬龍,每當夜幕降臨,遍地燈火輝煌。“柏廟”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莊,已經成為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
在柏廟村的工地圍擋上,貼著一塊“柏廟村商業(yè)街鳥瞰圖”,顯示柏廟村所在位置,將會被規(guī)劃為一片商業(yè)街。圍擋南側,仍然是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這片工地正是上街區(qū)柏廟村孫氏宗祠所在地。4月15日下午,一輛勾機車正停在祠堂原址位置正上方。
2011年,鄭州市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孫氏宗祠入選。2015年2月11日,雖然該村村民強烈呼吁保留下孫氏宗祠,但宗祠還是在當天夜里被夷為平地。
□民間自救
村民自發(fā)保護未拆文物
4月14日一大早,70歲的王德安和村里其他幾位老人,分別從馬固村周邊租住的社區(qū)向王氏家廟走來。趕來的幾位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看護馬固村最后的兩處文物——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建于1613年的王氏家廟,現(xiàn)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正屹立在一片廢墟當中。距離它幾米遠的周邊,都已經成了黃土和廢墟,數(shù)輛挖掘機還在不停地作業(yè),不時還有壓路機從它前面經過。
連日以來,馬固村的拆遷工作越來越密集,在建的許昌路西延線就在王氏家廟門前。
王德安卻管不了那么多,他一心要把村里這座承載著幾百年歷史的王氏家廟保護好,讓它能在這次拆遷工作中幸免于難。這幾位老人,每天都會守在家廟里。一旦有大型機械經過,他們就上前制止,要求工人小心施工。
老人自費保住文物構件
77歲的王白齡得知王德魁故居要拆遷那天,正是馬固村整體拆遷后第三天。
王白齡早已不在馬固村居住,因工作關系,他很早就搬到了河北保定。作為王德魁的曾孫,接到電話時,他難掩悲痛的心情,立即買了張火車票,趕回鄭州老家阻止拆遷。
“我去找村委會說,對我愛搭不理”,王白齡回憶稱,每找一人,他都會把曾祖父的事跡講一遍。“就是讓他們知道,我家的老房子是文物,拆不得!”
然而,村委會卻把老人推到了文物部門。上街區(qū)文廣局的有關領導則表示,王德魁故居是文物,眼下村整體拆遷,故居可原地保留或整體移位。得到文物部門的肯定后,老人再次找到村委會,詢問是否可以加以保護,卻被告知必須拆除。
為此,王白齡老人要求自己將房子構件拆掉,以便將來擇地復建。在上街區(qū)文廣局協(xié)助下,專業(yè)測繪公司對王德魁故居進行測繪,制成平面結構圖。后由老人自費3.5萬元將房子拆除。王白齡說,“真是被逼得沒有辦法,我自己不拆就會被他們給扒了啊。”
目前,王德魁故居的所有構件,都放置在王白齡表弟的一處廠房內。掉角的青磚、斷裂的灰瓦、磕裂的木雕,曾經氣勢恢宏的王德魁故居,已經化成了一堆滿是瑕疵的建筑構件。4月15日上午,房屋構件均被堆砌在廠房一角。
除了熱心村民的努力,文物保護志愿者們也在為鄭州的古文物保護默默努力著。彭保紅原是一位驢友,喜歡到農村游玩??吹胶芏辔奈餂]有得到保護,她開始利用微博呼吁網友關注文物保護。自2012年起,彭保紅不斷奔走,先后對馬固村、柏廟村、孫莊村及新鄭市下轄古村落進行探訪。
現(xiàn)在,她已經成為一名專業(yè)文物保護志愿者,專門呼吁文物保護。4月17日,彭保紅特意自費前往上海,參加2015年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論壇,與更多的專家、志愿者探討文物保護之道。
□官方舉措
拆掉文物構件仍有保存
上街區(qū)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馮澤輝稱,1958年,因鋁廠的設立特建成上街區(qū)。馬固村位于上街主城區(qū),村民多為王姓。鋁廠成立時,就征用了馬固村的大量土地。當時受征地影響,不少村民拿到補償款,成為第一批轉為城鎮(zhèn)居民的農民。也就是說,從那時候開始,馬固村就在搬遷中逐漸變小,“村民還是很積極配合的,因為大家愿意轉為城鎮(zhèn)生活。”
馮澤輝稱,拆遷前,文廣局對馬固村的文物便有意識地進行了保護,對市級文保單位王氏家廟進行原址保護。“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王氏家廟還沒有被拆除,市政路許昌路還特別選擇繞行施工。”
至于已被拆掉的文物,馮澤輝說,那是因為它們大多老舊殘破,所包含的信息較少。不過,拆除掉的構件,還都保存在了村子里。而王德魁故居,文廣局特別邀請專業(yè)部門進行了專業(yè)測繪,并幫助其后人對建筑構件進行妥善保存。
對于孫莊村的古宅為何被拆除,京華時報記者在采訪中原區(qū)文物局時被告知,“由于孫氏莊園不是文物,所以拒絕接受采訪。”
針對孫家古墓的情況,西流湖辦事處外宣辦主任魏先生稱,村里人說下邊埋葬有翰林院的主人,到底是否屬于文物,要和文物部門溝通。“我們沒有權限也沒有技術手段,沒法認定它到底屬不屬于文物。”
魏先生說,2013年孫莊村開始拆遷,目前已經拆除完畢。當時,按照市、區(qū)要求,辦事處負責村莊動遷工作。古墓所在位置,也在辦事處的動遷范圍之內,但目前還沒有開始建。下一步,他們會聯(lián)系文物部門,了解古墓是否為文物。如果鑒定是文物,再由文物部門提出方案。
中原區(qū)委宣傳部張科長則表示,古墓是否拆除,應由西流湖辦事處進行處理,“看下一步他們聯(lián)系的情況吧。”
□專家聲音
文保受阻多因經濟利益
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馮驥才稱,“去年、今年的兩會上,我都提到對文物保護的問題”,歷史文物的價值主要在于它的未來價值,“就像長城一樣,原來價值是抵御外敵,現(xiàn)在的價值是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性,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人類的文化遺產,價值是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其他東西都是不能比擬的。”
現(xiàn)在中央很重視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保護,馮驥才稱,習主席說的“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很深刻,“如果沒有歷史文物,就是沒有載體,鄉(xiāng)愁肯定也記不住。文物破壞行為與中央的提倡是完全相反的。”
馮驥才分析,如果沒有經濟利益的驅使,文物的保護工作會比現(xiàn)在好很多。“我做了這么多文物保護工作,最主要的阻礙就是里邊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裹在一起的未知利益。否則,是不會有人冒險破壞文物的。”
此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汪松枝介紹,中國的文物分國有、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這在建筑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村莊在拆遷改造過程中,要整體拆遷重新安置,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不少建筑房主面對拆遷補償都會心動。
“不管房主還是拆遷隊,我們都應該呼吁文物保護意識,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能否讓拆遷部門與當?shù)匚奈锊块T,或者請文物專家,先對相關文物進行鑒定,再確定保護方案。對于嚴重破壞文物的相關責任人,應該建立制度,對他們進行問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保護文物。”
對于文物的遺失,汪松枝說他感到非常痛心,首先,經歷百年的房子保存仍然完好,藝術與歷史價值很高。此外,文物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非常值得后人學習瞻仰。文物的遺失,對整個鄭州乃至整個中華民族,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非常值得人們深思。京華時報記者 施志軍 發(fā)自河南鄭州
編輯:曾珂
關鍵詞:河南古建筑群被推平 河南300多年古建筑群被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