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90余中央部門齊曬“三公”成財政透明突破口
2014年中央部門預算公開大幕已開啟。截至21日,中國已有超過90家中央部門公開其2013年“三公”經費預算執(zhí)行情況和2014年預算安排。除了對民意的回應,已成慣例的“曬三公”也正在成為中國推動財政預算細化以及公開透明的突破口。
中國財政部18日公開發(fā)布,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zhí)行數為71.54億元(人民幣,下同),實際花銷比年初預算減少8.15億元,下降10.2%,兌現(xiàn)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承諾。
所謂“三公”經費,即人們俗稱的“因公出國”、“公務車”和“公款招待”三項經費。2011年,中國國務院首度要求各中央部門向社會揭開“三公經費”面紗,但當年在規(guī)定時限過去半月后,仍有近七成中央單位“猶抱琵琶半遮面”。
“今年預算公開的規(guī)范性更強,細化程度也提高了”,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分析,90余部門選擇集中公布“三公”經費,說明中國預算透明的完整性有所提高,同時,文件從形式至內容,都更清晰具體地回應了民眾關于“花了多少錢”、“為何花這些錢”的關注。
記者注意到,相較此前一些部門“三公經費”被民眾指責“語焉不詳,蒙混過關”,今年各部門公布了包括財政撥款、政府性基金、“三公”經費預算等更全面的信息,并出現(xiàn)更多圖表、文字說明和名詞解釋,方便公眾對比了解。“公務用車”一項還首次區(qū)分“購置費”和“運行費”。
不過,亦有專家提出,官方公開力度雖然加大,但“三公”預算未做經濟分類,使民眾難以直觀了解、監(jiān)督政府在包括人頭工資、獎金、補貼等項目上如何花錢。
如何看待各部門“三公”經費多寡?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各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數額差異較大,國家稅務總局“三公”經費預算超過17億元,居90余家部門之首;而“三公”經費排名末位者不足百萬。
白景明指出,“三公”經費數字取決于預算理念、部門職能和管理模式。每個部門提供公共產品的類型、數量、標準和成本不同,是否垂直管理,都可能導致數字不同,因此“不能籠統(tǒng)看待”。他以國稅總局為例介紹,其屬垂直管理,包括中央本級、省市縣等多級預算單位,職能在征稅、查稅方面,工作量大,因此公務用車量自然多一些。
雖然各部門因上述原因不宜橫向比較,但從縱向上看,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關于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的批示、李克強關于本屆政府任期內“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承諾等一系列堅決表態(tài)下,今年中國三公經費總體上呈現(xiàn)出縮水態(tài)勢。
“壓縮8億實屬不易”,白景明對記者分析,中國的“三公”經費實現(xiàn)連續(xù)削減,累計壓減反映出控制行政成本力度之大。他特別提醒,人們應該意識到“這是在政府公共產品供給的工作量不減、質量提升的情況下,減少成本”。
在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看來,緊盯“三公”經費,其實只是規(guī)范財政資金使用的一個突破口,而“三公”也僅是預算資金的一部分;隨著日后預算的細化及公開透明力度的加大,“三公”經費的下降空間或將越來越有限。
有觀察人士指出,作為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投入,“三公”經費的關鍵不在于“有或無”、“多或少”,而是“度”。
要把握合法、合理的“度”,公共政策問題專家舒可心認為,關鍵在于制度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三公”經費目的是防止假公濟私,“明確了花錢的規(guī)則,公開了花錢的過程(票據),公布花費結果”必須加強。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三公 經費 中央 預算